Uncategorized
金門閩王祠

金門閩王祠

後埔應該可以說是金門縣內最熱鬧的地方了,是金門文化與旅遊的中心,在這裡有一幢牆面貼著黑色磁磚的建築。在金門如果看見黑色牆面的建築,大部分都是某人家的宗祠,這棟建築也不例外,它就是「閩王祠」。

 

金門閩王祠的入口隱藏在附近的巷弄之中,但一般來說,宗祠除了祭祖以外的時間是不會對外開放的。

 

王氏在金門共有13座祠堂(山后、呂厝、東沙、后宅、洋山、何厝、中蘭、

田浦、尚義、珩厝、後盤山、後厝、後浦閩王祠各一座),閩王祠為金門王氏宗親之總祠,因祠中供奉王氏開閩始祖閩王王審知而得名。

 

             閩王祠與金門十二宗祠(家廟)之宗脈關係表
後浦閩王祠

  (大宗)

唐末、五代

(太原衍派子 喬公之第四十九世裔孫閩王.王審知)

山後王氏宗祠

(小宗) 北宋 (開基祖閩王八世孫王璡公,祠中恭奉閩王父親恁公為開閩祖)

山後王氏宗祠

(大宗) 北宋

呂厝王氏家廟

(小宗) 南宋 (開基祖璡公三世孫王莊嚴公)

  呂厝王氏家廟

(大宗)

東沙王氏家廟

(小宗) 元、明 (開基祖莊嚴公裔孫王十郎公)

  東沙王氏家廟

(大宗)

洋山王氏宗祠(小宗) 明晚(開基祖東沙十郎公裔孫王春公)
  東沙王氏家廟

(大宗)

中蘭王氏宗祠(小宗) 清初(開基祖東沙二房三石貢公裔孫王熙忠公)
珩厝王氏家廟

(小宗) 明初 (開基祖閩王十八世孫王煥三公)

珩厝王氏家廟

(大宗)

後盤王氏家廟

(小宗)明中晚 (開基祖閩王十八世孫煥三公裔孫)

  後盤王氏家廟

(大宗)

後厝王氏家廟

(小宗)明晚 (開基祖閩王十八世孫煥三公裔孫)

后宅王氏宗祠(小宗)元末明初

(開基祖閩王裔孫王廿七郎公)

何厝王氏家廟

(小宗) 明晚 (開基祖閩王裔孫王鳴衡公)

何厝王氏家廟

(大宗)

尚義王氏家廟

(小宗) 清初 (開基祖鳴衡公次子王伯寬公)

田浦王氏家廟

(小宗)明中 (開基祖閩王廿七世裔孫王純愷公)

閩王祠建於宣統1年(1909),為族老王廷恭等人倡議興建,王廷恭曾親赴星洲各地廣募基金,後因故由山后十八間厝王敬祥出資,東沙王氏族人出工,由閩台建築名師王益順承建,王廷植主導並督工建築完成的。1975年重修,八十年代再重修,始有今日的壯麗外觀。建築平面格局為二落大厝本體牆身材料為磚牆、石牆;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檁,形制典雅。文化局於2003/03/31登錄「閩王祠」為本縣歷史建築。

 

王廷恭是晉江分支金門王氏始遷祖王國宗的五世裔孫,先後在王家家塾教書50多年,學生滿天下,因此自然能得到宗親大力支持,建材多是從廈門來的上等木料及磚石。

 

不過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閩王祠並不是最初宣統1年時興建的那個樣子了,在民國47年的823砲戰時,閩王祠被砲彈擊中,建築棟樑損毀,往日景象已不在。民國61年因宗祠殘破不堪才成立修建委員會,按照人口募款,並得到印尼和新加坡宗親的相助,最後才得以恢復從前的景象。而後又於民國67、77年進行局部整修,民國83年改用玻璃纖維建材重建,民國92年又再整建才成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閩王祠。

閩太祖王審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人,唐僖宗在位期間,蜀地盜賊起兵叛亂。壽州(今安徽壽縣)的屠夫王緒與妹夫劉行全也起兵響應,佔據江淮一帶,自稱將軍,不久攻取光州。當時王審知的長兄王潮是固始縣長史,王潮、王審邽和王審知三兄弟以材氣知名,邑人號曰「三龍」。王緒將他們擄走後,委任王潮為軍正,主管糧草之事,得到部下的擁護。三兄弟皆受重用。根據《十國春秋》的說法,王審知「身長七尺六寸,紫色方口隆準,常乘白馬,軍中號白馬三郎,所居處恆有紫氣幕其上」,時人認為這是大貴之相。

汝南節度使秦宗權封王緒為光州刺史,要求王緒率兵一起討伐黃巢,王緒按兵不動。於是在中和五年(885年),秦宗權率兵攻打王緒,王緒率部眾逃往福建,攻汀州漳州

王緒軍中缺糧,下令不准部將攜帶老人孺子,違者斬首。當時王審知三兄弟奉母親董氏一起行軍,王緒命其棄母,三兄弟請求與母同死,王緒只能赦免。當時有方士對王緒預言,軍中會出現推翻他的人,因此王緒對諸將多疑猜忌,身材魁梧、才能雄傑者多被他找藉口斬殺。王潮日夜憂患,遂說服一位前鋒將軍發動兵變,將王緒擒獲捆綁之,王緒不堪其辱,自殺身亡。王潮聲稱要推戴這位將領為主,遭到推辭,但這位將軍取了一把寶劍插在地上,權作神位,讓諸將輪流跪拜,向上天祈禱,希望神明能夠指點迷津,相傳當輪到王審知跪拜的時候,寶劍從地上躍起。眾人便認為是神諭,推戴王審知為主帥。王審知將主帥之位讓給了兄長王潮,自己擔任副帥。

光啓元年八月,泉州的張延魯等人聲稱泉州刺史廖彥若貪婪殘暴,聽說王潮治軍有法,要求前來討伐。王潮便率軍圍泉州。翌年八月,攻陷泉州,殺廖彥若,據有其地。王潮歸附新上任的福建觀察使陳巖,陳巖表奏王潮為泉州刺史。王潮三兄弟治理泉州期間,「招懷離散,均賦繕兵,吏民悅之」。

大順二年(891年),陳巖病危,作書予王潮,希望他來福州授以軍政。王潮未至,陳巖即病逝。陳巖的妻舅福州護軍使范暉,自稱留後。范暉「驕侈,失眾心」,陳巖的舊將多與王潮友善,聲稱范暉可取。王潮便派從弟王彥復為都統、三弟王審知為都監,攻打福州,「彌年不下」。范暉向威勝節度使董昌求援。董昌派婺州之兵五千人救援。王審知等人要求班師,被王潮拒絕;又請求王潮親自前來督戰,王潮回覆稱:「兵盡,益兵;將盡,益將;將盡,則吾至矣。」於是王審知等人並立攻城,最終在景福二年(893年)攻克福州。范暉棄城逃跑,被部將殺死。汀州刺史鐘全慕舉州來降,福建各地勢力紛紛歸附。乾寧年間,唐昭宗任命王潮為福建觀察使,王審知為副觀察使。

根據《十國春秋》的記載,王潮擔元帥的時候,曾請占卜師給自己的兩個弟弟算命,得到的結論是「一人勝一人」。當時王審知就在王潮身邊,渾身大汗而退。王潮在任期間執法嚴明,即便是王審知「有過」,王潮也「輙加捶楚,不以為嫌」。王審知也毫無怨色。王潮臨終之前,認為自己的兒子都沒有王審知有才能,便捨棄了自己的兒子,任命王審知為「權知軍府事」。王潮病逝後,王審知推戴次兄王審邽為泉州刺史,但王審邽認為王審知有功,於是推辭不受。王審知便自稱福建留後,上表於唐朝朝廷。光化元年(898年)春三月,被唐朝冊封為威武軍節度留後、檢校太保、刑部尚書。冬十月,又授金紫光祿大夫、尚書省右僕射威武軍節度使。三年春二月,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不久又改授光祿大夫、檢校司空、特進、檢校司徒。天復二年(902年),授賜武庫戟十二枝,立於私邸大門之前。天祐元年(904年)夏四月,唐朝派遣右拾遺翁承贊前往福州,加王審知為檢校太保,封琅琊郡王食邑四千戶,實封一百戶。朱晃建立後梁以後,於開平三年(909年)封為閩王,加中書令,升福州為大都督府,正式建立閩國。後唐建立後,後唐莊宗加王審知為檢校太師守中書令

王審知在位期間謹事四鄰,儘量地避免戰爭。開平三年(909年)時,楊吳遣使張知遠來聘,因其舉止倨慢而被王審知斬首。因此閩國與楊吳關係不佳,但在位期間兩國並未發生軍事衝突。王審知於貞明二年(916年)將女兒嫁給吳越國國王錢鏐之子錢傳珦(錢元珦)。翌年,王審知命次子王延鈞南漢君主劉龑(劉巖)之女。貞明四年(918年)夏六月,吳鎮南軍節度使、虔州行營招討使劉信率兵攻打虔州,百勝軍防禦使譚全播向王審知與馬殷求救。王審知出兵鄠都救援,但在秋八月得知南楚戰敗後,便率軍班師。同光二年(924年)夏四月,劉巖領兵犯境,屯兵於汀、漳之境。王審知前去攻打,敗績。

經過王審知的努力,在戰亂的五代十國時期,福建相對來說比較安定,逃難的中原人相繼遷入福建。史載王審知「為人儉約,好禮下士」,「王雖據有一方,府舍卑陋,未常葺;居,恆常躡麻屢;寬刑薄賦,公私富實,境內以安」。正因為如此,招攬了不少中原名士前來投奔,其中包括唐朝學士韓偓王淡王溥之子)、楊沂楊涉從弟)、徐寅(進士)等人。他也注重教育,「建學四門,以教閩士之秀者」。王審知積極發展海外貿易,招攬海外商賈,佛齊等國相繼前來朝貢。另一方面,他奉中原王朝後梁的正朔,並向後梁朝貢。當時楊吳的楊行密控制了江淮一帶,陸路朝貢路線被阻斷,王審知每年都遣使自入貢於後梁。後唐攻滅後梁後,王審知又繼續向後唐朝貢。

此外,王審知也著手擴建福州城。902年,王審知築福州外羅城四十里。905年,又築南北夾城,稱為「南北月城」,與大城合起來共計方圓二十六里四千八百丈。他也是一位佛教的虔誠供養者,在位期間曾向開元寺進獻菩薩之像,並舉行道場。

同光三年(925年)夏五月,王審知病危,命由長子威武節度副使王延翰為「權知軍府事」。冬十二月辛未薨,在位二十九年,年六十有四。葬於福州城北鳳池山。長興三年,改葬蓮花山,即今日晉安區新店鎮斗頂村斗頂山。後唐朝廷賜諡忠懿,又賜神道碑,命張文蔚撰文。翌年,王延翰王審知為昭武王王延鈞即位後,追尊廟號太祖,諡號昭武孝皇帝,陵號宣陵

 

在閩王祠內有一塊「開閩三昆仲開閩事蹟」碑,是由開閩王31世孫國立中山大學教授王秀南所撰,台灣南美石材公司裔孫王振富刻獻的先人事蹟。大意是在描述金門王氏衍派溯至太原,到王審知三兄弟入閩開疆闢土,唐、後梁時代官拜兩朝節度使,封瑯琊王,管轄福建,保境安民的歷史。而閩王祠珍藏的「始祖開閩王簡述」中更指出:「我始祖朝公、邽公、審知公兄弟三人,……閩人以閩王祖自稱。兄弟三人分受敕封,一為開閩忠懿王,一為開閩武肅王,一為開閩廣武王。……」。

 

神案上還有「三龍」的畫像,中央為唐廣武王王潮,左為唐武肅王王邽,右則是忠懿王王審知。

 

閩王祠經過多次的重整修建,目前所留存的古物不多,但匾額數量卻不少。除大門的「閩王祠」外,還有王和璞的「開閩第一」、王昇的「槐蔭萬里」、王多年的「祖德永昭」等等的匾額高掛廳堂,像是對王氏先祖功勳的表彰。而最新的一塊匾額位在正廳祖龕上方,上面寫著「八閩祖人」,是福州市閩臺王審知研究會在2007年秋天所贈。另還有壁畫置於牆上,都是關於王氏先祖的故事,讓王氏子孫更清楚的了解祖先的功業。

*題詞典故

「開閩第一」:

「開閩第一」為閩台王氏宗親的燈號,其典故如下:

1、戰國時吳王勾踐之七世孫鄒無諸建閩越國於台州、溫州及福州一帶,唐時陳正、陳元光父子率軍入閩,僅偏於漳、潮一隅,閩王王審知則一統全閩,使閩地無燹火之亂者三十年。

2、閩王大闢草萊之地為農桑富足之鄉。朱熹稱使閩地天旋地轉,以海陬蠻荒之區,竟取代中原為衣冠上國。

3、閩王闢建甘棠港與泉州港,開拓海外貿易,使其貿易額遠駕於北之杭州及南之廣州,為五代經濟最繁榮之區。

4、閩王大興文教,廣招文士,建四門學於福州,禮遇群賢,設招賢院於南安,使荒蠻之地一變為海濱鄒魯。

「槐蔭萬里」:

三槐王氏是太原王氏的一支衍派,枝繁葉茂。蘇軾曾經寫了一篇非常有名的《三槐堂銘》,文中敘述宋朝名臣王祐(封晉國公,受宋太祖之命去查大臣符彥卿造反之事,並許以宰相之職為報。王祐不貪圖宰相之職,而以一家百口的生命力保符彥卿的清白,而觸怒宋太祖並遭貶官。)在其庭院手植三棵槐樹,相信子孫一定會做到三公之職。果然,其子王旦(魏國公)為宋真宗的宰相十二年,孫王素、曾孫王鞏皆貴極人臣。

《三槐堂銘》本文「 嗚呼休哉!魏公之業,與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歸視其家,槐陰滿庭。吾儕小人,朝不及夕,相時射利,皇恤厥德?庶幾僥倖,不種而獲。不有君子,其何能國?王城之東,晉公所廬;鬱鬱三槐,惟德之符。嗚呼休哉!」

「八閩祖人」:

後唐同光三年(925)王審知病故。諡為“忠懿王”。 宋太祖趙匡胤得天下,敬仰閩王的德政,於開寶七年(974)下詔重修忠懿王祠,並親題“八閩人祖”廟額。閩王祠內立《恩賜琅琊王德政碑》和《重修忠懿閩王祠碑銘》,並立有“奉旨祀典”、“功垂閩嶠”等碑額。此後福建民眾尊奉王審知為“白馬將軍大王公”,供奉于民間各境的宮廟之中。

王廷恭在興建「閩王祠」時留下四句話,這四句箴言被刻成木匾高掛在第一進朝內的門上,讓人在離開宗祠前都可看見:

砥礪品德

篤行孝道

敦親睦族

效忠國家

這是金門王氏的行事準則,從修身乃至齊家治國,中國傳統的倫常綱紀盡在其中。

 

評定基準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指定/登錄理由 1.具歷史文化意義足以為時代表徵者
2.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公告日期 2003/03/31
公告文號 府教社字第092001570 號
主旨 公告「閩王祠」登錄為本縣歷史建築
所屬主管機關 金門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 金門縣 金城鎮
地址或位置 莒光路26巷10號
經度     118.318414134611 緯度     24.4319519351626
土地使用分區 都市地區 住宅區
所有權屬 財團法人金門縣閩王祠公益基金會
定著土地之範圍 金城鎮城段7053-000、7053-1、7053-2、7053-003、7053-004地號

 

參考資料:玩全台灣、痞客邦 北雁南飛-金門、社區通各社區網站-東沙村、金門縣文化局、每日頭條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