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王陵園簡介

閩王王審知墓園

 

兩岸民眾朝拜開閩王聖地-福州閩王陵園

福州北郊崇山峻嶺、群山環抱,蓮花山孤峰突起,高竣雄偉。在其南麓,有座千年帝王古墓閩王王審知墓。 1961年被福建省政府列為首批省文物保護單位,它是閩台王氏的祖墓。

隨著改革開放和各項政策的落實,海內外王氏宗親和有識之士,要求修復閩王墓和新建閩王紀念 館,以適應回鄉尋根和開展兩岸族誼文化交流需求。福建省政府、福州市政府有關部門決定對其進行複修和新建,具體工作由“福建省歷史名人研究會王審知委員會”負責組織。會長王大盛以身作則,團結宗親,慷慨解囊,集資300多萬。由閩台兩地閩王后人共同努力,一座以巨型牌坊,紅牆青瓦圍成的千年古墓,再現在蓮花山下萬綠聳中。在其東側新建一座紅牆青瓦的仿古建築“閩王紀念館”,館前配建閩王紀念廣場,廣場上立一尊高8米,重18噸的閩王塑像,威武莊嚴。閩王陵園形成閩王墓、閩王紀念館、閩王紀念廣場三大塊的格局,整體佔地面積26畝。

“閩王紀念館”弘偉莊嚴,它屹立在蓮花山下叢林翠柏之中,蔚為壯觀。海內外王氏宗親、鄉親, 到此尋根謁祖、瞻仰祈福,絡繹不絕。它成為開展海峽兩岸宗親族誼文化交流發祥地、各地信奉者朝拜覲見的聖地。 “閩王紀念館”坐北朝南,仿效福州城內“閩王祠”古貌文化。由新加坡太原堂王氏公會敬獻的一座石構“拜亭”為入門。跨入“拜亭”向北遠眺,即可見到紀念館的屋脊。懷著對閩王的信仰,抱著虔誠之心,慢步踏上寬四米,長約數十米的石板通道往前走。稍許,登上三級石階,面前是一個寬廣明亮的用大理石鋪就的能容納千人集合的大廣場,它似巨人敞開雙手歡迎來者。一座具有明代風格,福州地區特色的“閩王紀念館”矗立面前。它以樓牌式門牆,頂作燕屋脊,紅牆青瓦,牆簷飾以寶藍作底,寬幅以歷史故事,詩詞的彩繪為花邊,牆角上安一對小石獅為鎮宅之寶。三個拱捲門,中門為雙開朱紅大門。大門左右邊安放由連江琯頭壺江藤山支派王氏宗祠敬獻的一對大石獅,威風凜凜,守住大門。橫額由王世襄書題”閩王紀念館”,黑色大理石金字,特別耀眼。左右邊門,分別額書“崇德”、“報功”。進大門,為紀念館首進儀門廳。一眼看到儀門廳堂金碧輝煌,廊前由下渡壺江瓊石公裔孫敬獻的一對青石質鏤空石雕,造工精緻的攀登向上旋龍石柱。在龍柱前左右掛著大紅燈籠一對,左寫“開閩王”,右字“王”字。居中門楣上掛著後唐莊宗同光二年封閩王賜題“扶天匡國”牌匾一面;左邊門楣上掛著宋大學士歐陽修題讚“列帝嘉猷”牌匾一面;右邊門楣上掛著明內閣宰輔葉向高題讚“賁於千秋”牌匾。天井安放一座青石精雕細刻的鼎爐。兩邊走廊分別排列唐制閩王士二面儀仗職事牌和十八班兵器等。

儀門廳廳堂正對面,大門兩側牆上鑲嵌著大理石金字刻文,左為“開閩王氏歷史源流”系王知德撰文,右為“王審知入閩大事記”系肖忠生撰文。過左右走廊分別鑲著大理石金字榜書“八閩人祖”、“紹越開疆”以及石獅太原堂宗親獻建的十二面青石建雕石刻精品“入閩史畫”並配有文字刻文共十六面。石雕藝術品生動再現,“開閩三王”昆仲,唐末五代,從河南光州率義軍直指贛、粵、 閩,先後攻克泉州、福州,統一福建,德治閩省的歷史故事,是部歷史史詩,使首進儀門廳更加豐富多彩。

首進儀門廳廳堂門平時緊閉,出入二進皆由左右廊尻。

二進為“瞻仰堂”,是莊嚴神聖的殿堂。大廳居中有座玲瓏富麗的神龕,安坐著“開閩三王”:王潮公、審邽公、審知公木雕五彩金身。在神龕前方安放高大橫案;在橫案後安駕閩王審知公金身。莊嚴慈祥的閩王審知公金身由“南方第一剎”之稱閩候雪峰寺,修為極深大和尚釋廣霖方丈率百眾僧侶和近百兩岸宗親,虔誠聚集古剎大雄寶殿,為閩王金身開光。開光全程歷一時辰,禮畢,吾祖金身佛光普照,威靈赫赫,有求必應,蔭庇後代。

“閩王紀念館”第三進,原設計:縱深30米,橫闊30米,建設面積900平方米。縱列九柱,面闊八扇七間排的第三進大殿,作為“隨王十八將享堂”。以恢復當年“閩王祠”之規制,主祀開閩王三兄弟, 左右配祀”隨王十八將”金身宏像及其史蹟,目前只在籌資中,端賴海內外宗親、鄉親,共襄善舉, 解囊樂助。第三進的建成,將向“隨王十八將”後裔,徵集其先祖之傳略,安座其先祖金身塑像,日夜香火供奉。今後各種紀念活動都將邀請他們參加,共襄盛事,共享沐恩,共敘先祖“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團結精神,將團結範圍更加擴大,並切實加強海峽兩岸民間文化交流,促進兩岸和平發展,工作意義十分重大,一定會引起各方的支持與合作,“閩王紀念館”的作用更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