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大姓陳姓 – 開漳聖王陳元光
台灣民間信仰
台灣民間信仰的主流是揉合中國儒、釋、道三教合流的漢人移民信仰。隨著明清時期大量福建、廣東移民跨過台灣海峽東來,於台灣落地生根,逐漸產生具有台灣本土風格的民間信仰。
閩、粵移民渡海來台時,大多迎請海神、故鄉地方神祇,分靈事奉。渡海過程對莫測的海象變化的敬畏;到台墾殖後不同墾殖團體為爭奪資源相互械鬥,因水土不服瘟疫四起,時常危及生命財產的心靈寄託;到台發展過程中,因各種職業不同,而奉祀不同職業的保護神,這些心理需求逐步發展為無所不能的人格化的人民守護神。
台灣開漳聖王信仰
台灣的民間信仰所崇拜的神祇種類繁多且以人物崇拜居多,並具有較強的祖籍鄉土觀念。如福建的開閩三王、漳州的開漳聖王、三平祖師,泉州的清水祖師等。其中開漳聖王陳元光,在台灣擁有著眾多信眾。陳姓是台灣的第—大姓,台灣的陳姓人也大多供奉開漳聖王陳元光。台灣供奉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宮廟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高雄鳳山開漳聖王廟。
漳州首位刺史—陳元光
陳元光(657-711年),光州固始人, 陳元光將軍自未弱冠之年即隨父率眾南下,始終堅守在閩戍地,長達四十二年,也是漳州史上的首位刺史,在任期間,號稱「蠻荒」之地的閩南,經濟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
台灣第一大姓——陳姓
姓氏是中華文明的「活化石」,姓氏圖騰文化更是家族文化的靈魂所在,是每個姓氏的標誌和象徵,從中可知中華民族的濃縮形成史。
商朝末年,舜的33代孫遏父投附周國任陶正,因制陶技藝精湛,深得姬昌、姬發父子歡心。周武王姬發滅商建立周朝,追封先賢遺民,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今河南淮陽),建立陳國,讓他奉守帝舜的宗祀,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媯滿死後,謚號胡公,故又稱胡公滿。陳國歷588年,公元前479年被楚國所滅。原陳國子孫,以國為姓,便是陳姓由來。
陳國軍隊常被周天子派遣,去徵戰入侵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和周王朝內反叛的諸候國,干戈擾攘,徵戰不息。旌旗飄揚、鼙鼓聲震、戰車轔轔、戰馬蕭蕭、兵士整裝持戟、車馬列隊待發之場面,成了陳國象徵性的壯景。陳姓圖騰就此產生。
根據台灣戶政司截止2018年6月30日統計,台灣陳姓總人口2627995人,佔台灣人口比例11.15%,人口數位列台灣第一。台灣姓氏人口數排名前10名依序為: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
台灣開漳聖王廟概況
開漳聖王崇拜是台灣重要民間信仰。據“開漳聖王廟團聯誼會“近年統計,台灣供奉“開漳聖王“的廟宇達300多座,以福建漳州移民佔絕大多數。其中宜蘭縣是開漳聖王廟最多的地方,有23座;桃園縣大溪鎮開漳聖王廟最密集,方圓不過105平方公里,卻有10座;最老的開漳聖王廟是桃園的仁和宮,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12年);而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鳳山開漳聖王廟,碧山岩碧山寺,芝山岩惠濟宮和桃園景福宮.台灣民間以二月十五日為開漳聖王壽誕,舉行祭祀,十分隆重。
兩位固始先賢的台灣相會
「閩王」王審知和「開漳聖王」陳元光同為河南光州固始人,兩位先賢同為台灣民眾重要的民間信仰,千年上下求索,逐夢台灣相會。
2019年10月21日至10月27日,受台灣宗親會邀請,由福州市晉安閩台王審知研究會、福州市閩王王審知文化交流中心組織閩豫浙三地代表團430人共同組成閩王王審知信俗非遺文化交流訪問團護駕王審知金身赴台中、嘉義、高雄進行王審知金身巡安祈福文化交流活動。
10月26日,閩王王審知金身抵達高雄鳳山區開漳聖王廟,王審知金身與陳元光金身進行了會香,並共同在鳳山區巡安祈福。整個巡安過程歷時2個多小時,10余公里路程,鑼鼓開道,聲勢浩大,甚為壯觀,沿途百姓紛紛擺案迎接兩王金身駕臨,十分虔誠。
台灣民間信仰淵源於大陸,它傳承中華文化,並牢固地保持和傳播中華文化,兩者之間具有割不斷的聯繫,確切的起到抵制「文化台獨」、「去中國化」的作用,發展並推廣台灣的民間信仰文化,讓其在兩岸和平發展的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