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文章
神奇的精靈部落!東方阿凡達傳奇!讓我們一起傾聽太平洋的風

神奇的精靈部落!東方阿凡達傳奇!讓我們一起傾聽太平洋的風

故園情——古茶布安

作者:魯凱族 邱金士

月光依舊
溫柔的銀光灑遍石城
雲瀑依舊
激越的豪情宛如洩洪澎湃
相思樹迎風婆娑
點點黃花
撒下漫天相思的情網
溪澗旁百合淡淡的清香
宛若一隻搖籃
輕輕搖蕩我入夢鄉
仲夏之夜
我的家鄉——古茶布安

「古茶布安」,意為「雲豹傳人」,魯凱族居住於台灣島中央的山區,主要分布在屏東縣霧台鄉、高雄市茂林區及台東縣卑南鄉一帶,自稱為「雲豹的民族」。


台灣「原住民」源起

上一期推文我們介紹了台灣「原住民」的祖先:南島語族。
2001年,地處閩江出海口的馬祖亮島,先後發掘出兩具亮島人型骨骸,經測定分別為距今8300年和7500年,經確認與今天的台灣「原住民」,及東南亞的南島語族,有著母系血緣的親緣關係。因為這一重大考古發現,也基本確立了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就是現今南島語族起源地之一的理論。


亮島人復原圖

進一步的研究還發現,台灣「原住民」中的阿美族DNA中,歐3基因非常典型,而歐3基因是漢族的主要特徵之一,我國70%的漢族人擁有歐3基因,這一結果表明阿美族人就是漢族的一個分支。

時隔20年後,今年2月,由全球43個機構共同完成的《東亞人類種群的基因組研究》論文,在《自然》雜誌發表,這項研究在全球第一次公開了中國台灣的古人類基因組數據,結果顯示:台灣2000至3000年前的古人類與中國大陸福建地區及其周邊地區的古人和現代壯侗語人群有最接近的遺傳關係,一錘定音地確定了台灣「原住民」所屬的南島語族起源於大陸東南沿海這一事實。

簡單來說就是,台灣的「原住民」來自中國大陸,然後再從台灣向外擴散,最終形成了今天龐大的南島語系族群。高山族作為56個民族之一,是中國台灣地區南島語系各族群的一個統稱。

如果說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以大坌坑文化為代表的南島語族先民,開啓了台灣五千年前的史前時代,那麼,此後古代中國在台灣的開發建設浪潮,則是中華文化全面植入台灣的歷史開端。

台灣「原住民」概況

台灣「原住民族」各族曾是台灣的主體族群,但17世紀後受外來移民數量的擴張以致居住範圍受到排擠,治權領域逐漸縮小;這些區域現今主要位於台灣本島東部、西部山區以及達悟族人居住的蘭嶼,並由官方划定為山地鄉或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俗稱,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權。此外,「原住民族」長期以來因都市化而流入各大都會區,現今已有46%人口設籍於都會區,部分區域之族人甚至認同其現居地為原鄉而形成部落。

目前台灣的「原住民族」共有十六族(台灣地區認定),包含有阿美、泰雅、布農、排灣、魯凱、卑南、賽夏、鄒、邵、雅美(達悟)、噶瑪蘭、太魯閣、賽德克、撒奇萊雅、卡那卡那富、拉阿魯哇等,各族群依其分布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特色也發展出不同的文化面貌。


台灣地區」原住民「十六族

現台灣地區「原住民」人口數57.7萬人,人口數以阿美族21.5萬人最多、排灣族10.4萬人次之、泰雅族9.3萬人居第3,三者合計佔逾「原住民」總人數7成。

台灣「原住民」文化與藝術

依據人類學者的研究分析,台灣「原住民族」的屋架建築、火墾、吃檳榔、紋面、方衣製作、輪舞等文化習俗,都與傳統的南島文化相近。

過去大多數的「原住民族」都是以傳統游耕及狩獵為主要的生產方式,近年來靠近平地的「原住民族」則與漢人的生活方式接近,但是部落組織的維繫仍然保留著。「原住民族」常用的衣料是自織的,是由苧麻或構樹的皮製成,各族各有特色。大部分而言,成年男子穿鮮艷的腰裙,女子穿長裙,喜歡用禽尾、鳥羽做頭飾。「原住民族」有紋身的習俗,至今仍然保存,但紋身的圖案越來越隱蔽。


台灣「原住民」服飾

「原住民」的音樂和工藝也具有相當特色。排灣族、魯凱族的陶壺及琉璃珠製作、雕刻藝術,布農族的皮衣製作技巧,音樂方面也有著名的祈禱小米豐收歌(誤稱為八部合音)、鄒族的揉皮技術。泰雅族與太魯閣族的多金屬簧口簧琴、布農族的多聲部合唱、阿美族的自由對位式復音合唱等是其音樂特色。除此之外,台灣「原住民」各族的文學與神話傳說亦是相當重要的文化寶庫。


排灣族雕刻工藝

台灣「原住民」傳統節慶

台灣「原住民族」相信萬物皆有靈,通常由巫師負責和神靈溝通。其中「祖靈」被認為最能影響族人的吉凶禍福,「原住民」族人相信「祖靈」居住在山上,會保護族人的農作物收穫豐盛,因此最受「原住民」敬畏。各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祭典,台灣的「原住民族」為這個土地上注入多元而豐富的人文特色!

阿美族豐年祭

舉辦地點:花蓮、台東等各部落
每年七、八月舉行的豐年祭,是豐年祭中常見的祭典儀式包含有成年祭、迎賓舞、豐年舞、耕種舞、捕魚祭等等,許多部落也開放歡迎部落以外的人一同共襄盛舉,加入了賽跑、拔河、射箭等競技活動,歡慶阿美族人這神聖的一段日子。


阿美族豐年祭

布農族打耳祭

舉辦地點:台東延平、海端兩鄉
打耳祭又稱射耳祭,每年約在4~5月舉辦,是 祭典主要分成狩獵、射耳、烤豬肉、分豬肉、獵槍祭、誇功慶、成巫祭等主要活動,由孩子們為主角,在父兄的陪伴下,到場中練習射擊,承襲傳統,成為未來的狩獵高手。

其餘布農族祭典都具有排他性,而打耳祭卻是非常歡迎部落以外的人參與。


布農族打耳祭


布農族打耳祭

鄒族戰祭

舉辦地點:嘉義阿里山
鄒族戰祭為鄒族部落中最重要的三大祭儀之一,祭典反映不同家族間的歷史聯繫,固定於男子聚集會所(庫巴)舉行。鄒族的戰祭又有「凱旋祭」、「人頭祭」、「敵首祭」、「迎神祭」,儀式除了維繫鄒族的團結意識,並賦予男人和女人各自的責任。祭典流程大致如下:預備活動、正典、歌舞祭、結束祭四大階段,從迎神曲開始,頌神歌舞將持續3天2夜不間斷,一直到最後一天午夜吟唱送神曲完為止,完成這一年一度的神聖慶典。

參與鄒族戰祭最重要的是切忌觸犯部落禁忌,整個3天2夜的儀式內容期間參觀的遊客不可隨意走動、喧嘩或使用空拍機,以免干擾到整個祭祀進行。


鄒族戰祭


鄒族戰祭

達悟族(雅美族)飛魚祭

舉辦地點:台東蘭嶼
飛魚是蘭嶼人最重要的食物,捕捉飛魚是飛魚季在雅美族曆法中也是最重要的季節,為每年的3~7月,暖和的黑潮將帶來大量的飛魚,也帶來了豐收。族人們也相信飛魚是神的賜予,他們也格外珍惜這些獨特的天然資源。飛魚祭則是獵魚的儀式,活動分為祈豐魚祭、招魚祭、飛魚收藏祭等階段。在這場獨特的台灣原住民祭典中,你將能看到男子們穿著傳統達悟族丁字褲頭戴銀盔及金片,面向大海祈求飛魚豐收。

特別注意因為達悟族的傳統非常重視男女分工,「海是男人的田,田是女人的海。」這句話意味著出海是男人專屬的工作,所以即便看到傳統蘭嶼拼板船非常的美麗,但女性是禁止觸摸這些拼板船的喔!


達悟族拼板舟

達悟族曬飛魚乾

賽夏族矮靈祭

舉辦地點:苗栗向天湖、新竹五峰
賽夏族人心目中最重要的祭典,賽夏族語為巴斯達隘每2年一小祭(奇數年),每10年一大祭,約在每年農歷10月15日農作物收成後舉行,在這4天3夜的時間有著告靈、迎靈、會靈、娛靈、送靈等幾個主要儀式(一般遊客只能參與會靈及娛靈儀式)。

祭典內容以第二天的娛靈為整個儀式的重頭戲,族人以熱鬧的歌舞來紀念矮靈(相傳遠古時候,賽夏族以身高不足90公分的矮人隔河而居,矮人雖在農業上有許多協助,卻喜調戲賽夏族婦女,在賽夏族將矮人滅亡後,卻不再年年豐收,爾後為了慰藉矮靈,而有了矮靈祭),持續歌舞直至隔日。


賽夏族矮靈祭


賽夏族矮靈祭


最美部落游

司馬庫斯部落

位於新竹尖石鄉的司馬庫斯部落為泰雅族的部落,又稱上帝的部落,因為這裡的易達性很低,也是台灣最晚有電力輸送的地方,道路更要等到1995年才對外開通。因為這樣的隱僻性,族人認為只有上帝垂憐於這個部落,所以有了這個別名。

但近年來司馬庫斯聲名大噪,原因是在司馬庫斯部落中發現了難得一見的巨大神木,遊客也越來越多了。來到司馬庫斯部落,可以看到壯觀的神木群、司立富瀑布、神秘谷等等,讓自己徜徉在自然中。


司馬庫斯部落


司馬庫斯部落

武界部落

曾被譽為最美秘境的「武界部落」位於南投縣仁愛鄉及信義鄉的交界處,是位置分布最北的布農族部落,海拔約800公尺,因為時常可見布滿山頭的雲海及雲瀑,故有「雲的故鄉」之美稱。

武界部落的天然美景,絕對是前來的理由,除了欣賞日出和雲海,一定要到武界一線天(枯水期限定)走一趟,看看那山高谷深的峽谷地形,然後去看看鐘乳石、到思源吊橋走一回,接著到摩摩納爾瀑布、武界水壩感受它的氣勢磅礡,享受視覺的衝擊~各種天然美景,都是武界部落獨特的魅力!


武界部落—雲的故鄉

武界部落—雲的故鄉

蘭嶼達悟族部落

達悟族部落位於台東外海的蘭嶼,是唯一分布在離島的原住民族,而主要產業就是漁業,每年3-6月的飛魚祭就是達悟族很重要的文化祭典喔!

蘭嶼這座遺世獨立的美麗島嶼,處處皆是秘境,又被稱為台灣最後一塊淨土,海水湛藍又清澈,跟在本島看的海完全不同啊!來到蘭嶼達悟族部落,可以體驗達悟族的傳統半地下建築-地下屋,還能夠划拼板舟,拼板舟運用傳統工法製成,製作過程不用一根鐵釘,造型很特別,上面還有達悟族的美麗圖騰,一定要來體驗達悟族獨特的文化!


蘭嶼島

蘭嶼島

鸞山部落

延平鄉鸞山村在台東山脈西側,這裡布農族語叫Sazasa,意指「肥沃土地」的意思。早期布農族的活動範圍都是在中央山脈一帶,這裡的布農族是日治時期被強迫遷移過來的。

鸞山擁有台灣中低海拔的原始森林,裡面包含上千棵珍貴原生白榕樹,身處其中,宛如置身阿凡達的夢幻情境。在這兒的原生榕樹又被稱為「會走路的樹」,因為榕樹的氣根會不停擴展蔓延,原生枝幹枯萎時氣根也會取而代之,就像樹木不斷在移動一般。這裡也是成龍電影《十二生肖》的拍攝場景。

文化交流

福州閩王紀念館與台灣「原住民部落文化協會」在兩岸文化交流上建立了緊密聯繫。雙方會長經過磋商,由台灣「原住民部落文化協會」組織台灣「原住民」精英代表一行,於2018年11月28日-12月2日期間來榕參加閩台少數民族文化交流及考察活動(以下統稱台灣「原住民」為台灣少數民族)。

此次活動得到福州市相關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與重視。希望通過此次活動拋磚引玉,吸引帶動更多的台灣少數民族來榕發展。

11月28日下午3點,在閩王紀念館舉行了歡迎儀式、祭祖儀式、簽約儀式。我們啓用莊重的啓門迎客禮熱烈歡迎台灣少數民族同胞來榕進行文化交流活動。


歡迎儀式

台灣少數民族代表在開閩三王金身面前恭敬禮拜,並簽署了「堅持九二共識,堅持一個中國;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的《友好互助交流戰略合作協議》,福州閩王后裔將與台灣少數民族攜手共同為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貢獻力量。


雙方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福州閩王紀念廣場聯誼


福州閩王紀念廣場合影

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加強閩王文化與台灣少數民族文化的交融合作,通過這樣的融合交流,打造台灣少數民族群眾來榕創業平台。望籍此平台共同見證閩台友誼,共創「兩岸一家親」美好局面。

2014年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及隨訪的台灣各界人士發表致詞:兩岸同胞雖然隔著一道海峽,但命運從來都是緊緊連在一起的。民族強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亂,是同胞共同之禍。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我們同屬一個國家、同屬一個民族從來沒有改變,也不可能改變。因為我們的血脈里流動的都是中華民族的血,我們的精神上堅守的都是中華民族的魂。

台灣「原住民」的祖先來自中國大陸,和中國大陸血脈相承,台灣和大陸雖被海峽所隔,但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是無法割斷的,血脈里流動的都是中華民族的血,而這種血脈親情就是「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寶島上的這些神奇的精靈部落,以他們特有的文化符號,書寫著中華民族之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