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ategorized
你真的瞭解身邊的「祠堂」嗎?木有本,水有源,你所不知道的「祠堂」故事

你真的瞭解身邊的「祠堂」嗎?木有本,水有源,你所不知道的「祠堂」故事

北京太廟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最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築群

中華禮制,家必有祠。
祠堂,對中國人而言,
是一個熟悉的概念,
對閩台兩地民眾來說,
更是一個親切的所在。
祠堂,是家族的聖殿,
遍布中華大地乃至海外的祠堂,
是無數家族文化的載體。

祠堂文化

示   兒
南宋 陸游

死去原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是南宋陸游愛國詩中的一首名篇,此詩為陸游的絕筆,在短短的篇幅中,詩人披肝瀝膽地囑咐著兒子,濃濃的愛國之情躍然紙上。而家祭作為祠堂文化,作為對祖先追思之情的表達方式,在當時就已經縈繞在每位國人的心中。

《辭海》釋,祠堂:祭祀祖宗或生前有功德的人的廟堂。

四川成都武侯祠是西晉末年為紀念諸葛亮而建,佔地15萬平方米。是中國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也是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享有「三國聖地」之美譽。

祠堂,作為中國人祭祀先祖的場所,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封建宗法社會,祠堂曾經發揮了慎終追遠、敬宗收族、凝聚血親、規範倫理的教化功能,是凝聚民族團結,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南京夫子廟地處南京市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核心區,即南京孔廟、南京文廟、文宣王廟,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國第一所國家最高學府、中國四大文廟之一,中國古代文化樞紐之地、金陵歷史人文薈萃之地,不僅是明清時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時也是居東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築群。

祠堂,記錄著家族傳統與曾經的輝煌,是家族的聖殿,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儒教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湖南汩羅屈子祠,前身是漢代所建的屈原廟,民國時改稱屈子祠,現辟為屈原紀念館,現址位於湖南省汨羅城西北玉笥山頂。此祠為三進青磚結構,祠正門牌樓牆上繪有13幅屈原生平業績和對理想追求的寫照的浮雕。

祠堂,是表現「孝俤」的地方,是後人對先祖的追思,教化後人的場所。後人瞭解繼承先祖開拓創業的歷史,先祖的品德風範與功績,優良簡樸的家風,知道過去,立志未來。

祠堂文化,是一項神聖的姓氏宗族文化。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產生了姓氏文化。全世界任何其他國家的姓氏文化,都沒有像中國這樣延續數千年來都沒有間斷,而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有祖先崇拜傳統的民族。作為一種宗族文化,一種植根於百姓骨髓的傳統,在中國大地蔓延生息,香火不斷,最具象的一面,即是祠堂文化。

山西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后邑姜後而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為晉國宗祠。祠內有幾十座古建築,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

祠堂文化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耕社會人們敬畏自然,尊崇祖先的反映,也是多數歷史朝代「孝道治國」的大政方略。

祠堂演變史

上古時代,宗廟為天子專有,士大夫不得建宗廟。

在西周時期制定了「左昭右穆」制度(這是一種古代宗法制度,以周代天子七廟為例,自始祖之後,左為昭、右為穆;父為昭,子為穆),天子建宗廟以祭祀先祖。

《禮記.王制》載:「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士一廟,庶人祭於寢。」(此為周制,七者,太祖及文王武王之祧與親廟四,太祖后稷。殷則六廟,契及湯與二昭二穆。夏則五廟,無太祖,禹與二昭二穆而已)


「左昭右穆」制度解析


「左昭右穆」制度——天子七廟

最早的祠堂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後,他的學生們在墓旁搭蓋簡易的小屋居住,以守護墳墓並寄託哀思。學生們守護三年便散去,唯有子貢在小屋又守護了三年,這種守墓的形式後人稱為「廬墓」。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泗水》:「今泗水南有夫子家」,「即子貢廬墓處也」。古時人們也常會在父母或師長死後在墓旁蓋屋守墓。這種「廬墓」的小屋建築也叫做「墓廬」。因此我們可以說,早期的墓廬就是祠堂的最早形式。


山東曲阜孔廟,又稱「闕里至聖廟」,是祭祀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始建於魯哀公十七年(前478年),歷代增修擴建。此以孔子故居為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孔廟。現存的建築群絕大部分是明、清兩代完成的,佔地327畝,前後九進院落。廟內有殿堂、壇閣和門坊等464間。四周圍以紅牆,四角配以角樓,是仿北京故宮樣式修建的。與相鄰的孔府、城北的孔林合稱「三孔」。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祠堂之制

而到了南宋,傑出理學家朱熹作《家禮》,這是一本禮學著作,內容分為禮、冠、昏、喪、祭五部分,都是根據當時社會習俗參考古今家禮而成,作為禮學正宗,對後世影響頗大。在這部著作中,朱熹始立祠堂之制,從此稱家廟為祠堂。當時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民間不得立祠。


北京文天祥祠,又稱文丞相祠,是祭祀南宋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祠堂,其舊址為文天祥被囚於大都(今北京)時的土牢。祠堂坐北朝南,是一座由大門、過廳、享堂組成,面積近600平方米的兩進四合院。過廳為「文天祥生平展」,堂屋中保留有原祠堂的部分遺物和文天祥手跡等展品,院中有一株棗樹,相傳為文天祥親手種植 。

祠堂的分類

從明朝嘉靖年間平民百姓才得以廣泛的在家立祠,但仍須嚴格遵循封建等級制度,例如只有先人當過品官的家族祠堂才可用宗字,以及只有先人中當過皇帝,或封過侯爵或以上爵位的家族祠堂才可用廟字。

為此,歷史上產生了不同種類的祠堂,如:

太廟:皇室的祠堂。
宗廟:先人中當過皇帝,或封過侯爵或侯爵以上的爵位的諸侯、士大夫和品官的祠堂。
家廟:先人中當過皇帝,或封過侯爵或侯爵以上的爵位的平民百姓的祠堂。
家祠:先人中封過侯爵以下,或沒被封爵的平民百姓的祠堂。


廣州陳家祠堂又稱「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現存規模最大的廣府傳統建築之一 ,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裝飾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築,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被譽為「嶺南建築藝術的明珠」。

祠堂文化印證兩岸同根

儒學在台灣的發展

在台灣早期開發的過程中,中華文化已隨著大陸墾民傳入台灣。儒學在台灣的全面傳播,開始於17世紀中業的明末清初之際。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在台灣廣開墾區、開設學校,並議開科取士。其子鄭經在輔臣陳永華建議下:「建立聖廟,設學校,以收人材」。並於1666年建成台灣首個儒學教育機構——台南孔廟,一批飽學文人如南明太僕寺卿沈光文及其他定居台灣的明朝縉紳等鴻博之士「橫經講學,誦法先王」,不遺餘力地推廣儒學,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標誌的傳統文化,深入台灣社會基層,促進了台灣文治社會的形成。


台灣首個儒學教育機構——台南孔廟

儒家文化代表——祠堂

而祠堂作為儒家文化根植民間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更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代表,遍布在台灣的各地。隨著尋根熱潮的興起,台灣許多祠堂被新建和修復,族譜被續修,祠堂文化被賦予了新的生機。

今天的台灣地區祠堂,已賦予血緣認同、愛國愛鄉、敬宗睦族等重要意義,他具有幫助人們尋根問祖、緬懷先祖、激勵後人、互相協作的作用,並以血緣為基石,以親情為紐帶,穿越漫長的時空隧道,穿過狹長的海峽兩岸,無可爭辯地印證著兩岸同胞「本是同根生,兩岸一家親」的客觀真諦。

台灣地區部分祠堂

台中張廖家廟

台中張廖家廟位於舊名西大墩街(今西屯一帶),俗稱張廖公廳、廖祖厝或天與公祠。為原籍福建漳州府詔安縣二都官坡社藍田樓的張廖一族所建。精緻的木結構的彩繪、屋梁上具有鎮邪和穩定大梁作用而造型奇特的獅座,以及藍漆圓窗配以灰色條紋的萬字圖案,其協調而樸拙的建築藝術風格表露無遺。


台中西屯張廖家廟


雲林西螺張廖家廟——崇遠堂

台中親水區蓬麓宮後巷廖家宗親廟,主祀武財神趙公明。從祀欽加太子及土地公。


台中廖家宗親廟

宜蘭林氏家廟——追遠堂

林氏家廟-追遠堂

林氏家廟-追遠堂正殿

台中林氏宗祠位於台中南區,初名「林祿公祠」正殿:奉祀林姓開山祖師比乾和林姓祖宗牌位,左側供奉湄洲媽祖。

台中林氏宗祠

霧峰林家花園古厝


霧峰林家花園古厝

林家花園將軍府


林家花園將軍府

台南鄭氏家廟,祭拜鄭成功

台南鄭氏家廟

清水蓬麓宮前殿祭祀董公,後殿為開閩第一宗祠,是王家宗祠,供奉閩王王審知,興盛時有52個王家支派家族參與祭祀。

蓬麓宮前殿祭祀董公

蓬麓宮後殿為開閩第一宗祠祭祀閩王王審知

金門王家祠堂

金門家廟特別興盛,除金城王姓大宗祠外,另有12個王家家廟,遍布各地村落,最有名的是民俗文化村的王家祠堂。

金門民俗文化村的王家祠堂


金城王姓大宗祠

台中西屯區張家祖廟是奉祀元末明初因戰亂避禍而入閩的「馬堂張氏」第一世祖「張文通公」為主的宗祠。

台中西屯區張家祖廟

台中南屯區簡氏宗祠


台中南屯區簡氏宗祠

祠堂文化充滿家國情懷,激勵族人樹立修身、齊家等目標作為人生追求,具有永恆的精神價值。在中國人心目中,祠堂是神聖的殿堂,是積澱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國人靈魂的棲息地。閩台兩地各個姓氏的祠堂,承載著共同的歷史記憶,凝聚著共同的文化情懷。「參天之木,必有其根」無論從文化的淵源還是從血脈的傳承來看,祠堂都是聯繫兩岸人民的精神紐帶。(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