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文章
福城藤山王氏 – 三坊七巷名門望族傳略

福城藤山王氏 – 三坊七巷名門望族傳略

福城藤山王氏 – 三坊七巷名門望族傳略

福城藤山王氏溯源

福城藤山王氏出自閩忠懿王氏。自北宋以降,閩忠懿王氏由皇室,貴族進入普通百姓家。閩王王審知第十一子延政三子諱繼重,居建州(建甌),為建州祖——傳5世王宜(王審知7世)遷福州三坊七巷,取名儒鄭穆(南宋狀元丞相鄭性之4世祖)孫女鄭氏(軍事推官鄭畋女)為妻,為福城三坊七巷祖——傳11世王善(王審知13世),居南台藤山,為遷藤祖——傳14世(王審知16世)王天麒字際隆,次子右豐公遷居漳州白礁村,為白礁祖——傳11世(王審知27世),文醫公隨鄭成功徵台,為高雄祖。


開閩王王審知雕像

繼重公建州傳略

建甌鼓樓位於建甌城中心,坐北朝南為城樓式建築,樓高23米,寬50米,樓下三個拱洞,始建於後晉天福八年(公元943年),由閩國王延政在建甌稱帝時所建。鼓樓歷經四次重大變遷,始建於東漢末(196年),鼎盛於唐末五代(943年),成形於兩宋(1162年),新建於21世紀(2004年),現已成為建甌的地標性建築。

為弘揚閩王審知公英略功德,據《福城藤山王氏族譜》載:本支系一世祖諱繼重(945—1017)字文厚,審知公之孫,富沙王延政公之子,母夫人連氏賢而有德。因閩地為南唐所有,皇父延政公為保王氏家族血脈,附於南唐而遷金陵,封羽林大將軍,南唐元宗封鄱陽王。繼重公遂以妻公主(南唐主李璟女李公主)為駙馬,加都尉上柱國之職。

而公不以寵貴為榮,常以報本為念,累乞歸閩祭祖,仁宗(後主李煜)不許。逮至宋太祖興,後主李煜降宋,族屬皆受官爵,獨公弗仕,惟奉母復閩,乃扶父柩,歸葬於建州,(按:史記葬於壽寧。壽寧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置縣,北宋時為建州所轄)。後移葬福州蓮花山祖墳旁。

其間重公擇鄰捨於吉庇巷,會溫麻透街(今連江縣透堡鎮)從叔延最(審邽之子),為泉州司馬繼和(延最之子)等合議拜謁祖廟、祖墳,修祠,設合祭禮及輯纂譜牒,以明系世昭穆。繪祖像,述勳業等,以垂裕後昆。公於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主持續修《閩忠懿王氏族譜》,親撰《始祖宗譜序》(現珍藏於連江博物館),稱河南光州固始王曄公為七世祖,自稱七世孫。

本支一世祖復籍,居於建州(今建甌市)之後,子孫蕃衍昌盛,人才輩出,所傳衍六代,有兄弟二科四進士、五知府、二巡檢、二知縣、二徽猷閣大學士及刑部員外郎王彬、程門高第、明經薦用太傅侍丞王奕等。

宜公福城三坊七巷傳略


福州三坊七巷

繼重公七世孫王節(1136-1206)審知公九世孫,延政公八世孫,宋隆興元年癸末(1163年)進士,通奉大夫、歷官禮部左侍郎、徽猷閣大學士,欽賜緋魚袋。其祖王宜、父王交皆因其貴顯朝廷誥贈禮部左侍郎、徽猷閣大學士。王節偕兄賜進士、汾州府知府王望、和王煌昆仲於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主持大修《閩忠懿王氏族譜》。遵「祖宗十八代」規制稱謂祖先。因主持修譜者王節等為閩王王審知九世孫,故九世祖王審知稱為本支(三坊七巷)開閩王氏之「鼻祖」;八世祖延政公原本稱遠祖,改稱為始祖;七世祖繼重公原本稱太祖,而改稱為一世祖,八百多年來延續至今,為開閩王氏諸族裔所絕無僅有者。王節同朝上司,宋狀元左丞相兼樞密院使梁克家特為本譜撰寫《閩忠懿王氏族譜序》。

宋開禧二年(1206年)王節公病故,年七十有一,當朝另一位狀元及第丞相鄭自誠(後改鄭性之)為其撰《宋大夫王公墓誌銘》收錄譜中。

善公福城南台藤山傳略


福州藤山開閩王祠遺址

宜公七傳善,字繼之,德州知州嘉公之子,祖諱虞,字德驩,太平府教授升鞏昌知府。公為人正直敦厚,不妄交談,終日閉戶讀書。以明經薦用大理寺評事升宣議郎,號「十八宣議」,為官廉潔。

善公見藤山峰戀拱秀起伏環抱,於宋景定三年(1662)壬戊卜居而遷於焉。此居藤山之始祖也!亦稱善公為遷藤祖。公生於宋理宗淳祐五年乙已(1245),配吳氏,生二男曰慶、曰度。卒於元仁宗延祐二年乙卯(1315),享年七十有一,與妣吳氏合葬天寧山大墓。

八傳慶公字文吉,善公之長子,積善累仁,處鄉里如一家,凡有病疾患難無不竭力奔赴,委曲扶持,人德皆之。公生於宋度宗咸淳三年丁夘(1267)娶陳氏,生二男:法明、安信。公卒於元順帝至正元年乙亥(1335)享年六十九歲,與妣陳氏合葬天寧山大墓。

九傳法明公,字仁通,為人踈財仗義,積善樹德。於元順帝至正元年(1341)主持纂修《唐忠懿王族譜》,《福城藤山開閩王氏族譜》由此始。親撰譜序,據載:祖善於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擇遷滕山而居,遂生汝父(慶)叔度,時俱壯,歲末有子,汝祖惻然,焚香告於天曰:善本他鄉人氏,或有過失非善所知,……若有後嗣以繼微軀,願立道院一場,以解罪譴。不二年余,果生汝及汝弟安信(長房)、燦(次房)。因祖許願未酬,返思父之言議,於弟曰:祖先之志如此,爾輩何如,弟不辭能余,遂奮然捐已資買的謝果官地十餘畝,又買林氏園四畝並魚池二口內栽荔枝十七株、龍眼樹二十八株,雜木不計,於元庚戌年起蓋通院一場,在小嶺之陰牆垣圍修,粧塑真武一堂,又喜捨香燈民田五十畝,供養道眾,付管院陳公納糧。並為鄉梓設立講堂一座,學子在內讀書,遂私祀孔聖一堂,又在近街左祀臨水夫人,右供奉五帝。差子孫無預幸何神天庇佑予生二男:天麟、天麒,謂其名曰天以得之天賜也。予每念繼志述事者,子孫之孝也。吾祖有是志願而吾成之,竊謂源之臟正流必長。……

右豐公白礁傳略——文醫公高雄傳略


漳州白礁王氏家廟

法明公生於元成宗元貞乙未(1295)卒於元順帝至正十七年丁酉(1357)。享年六十有三。娶妣蔡氏,生二男:長天麟字際重,居藤山,次天麒字際隆,生子四:右泰、右豐、右丞、右輔。右泰公因祖法明公元時官右散騎常侍(為皇帝侍從近臣)後被當朝賜進士。據白礁、台南港口裡譜載官兵部郎中直節清操,著聲朝野,殉國難國難,公元1368年明滅元之際為元盡節。

胞弟右豐公攜弟右丞、右輔及泰公三子:正本、正始、正翕棄福州南台白礁村避難於晉江倉頭,繼而卜居同安積善里二十都白礁(今龍海市)。右豐公十一傳至文醫公,早年跟隨鄭成功,於康熙十八年(1661)徵台,落籍台灣髙雄路竹鄉。(王金平先生為其十一世孫、白礁二十一世、宜公三十一世孫)。

福城三坊七巷王、鄭「萬年交」美談

福州三坊七巷

王宜(1073-1140)為閩王王審知七世孫,建州(今建甌市)陝西巡檢、(一說巡按御使)王岳之孫,王勝(信)之子,刑部員外郎王彬之侄。約於宋哲宗紹聖年間(1094-1097),贅吉庇巷鄭性之四世祖、宋軍事推官鄭畋之女,名儒鄭穆之孫女為室,居左一坊(古侯官縣衙門之東,今省婦幼保健院附近),聚居於三坊七巷,繁衍數百年,王宜遂為開閩王氏福城祖。南宋之後,在三坊七巷衍傳一支王審知後裔的開閩王氏家族。

王、鄭兩大家族淵源可追溯到唐末五代。鄭氏入閩始祖,河南滎陽鄭王莊人鄭誠,官龍驤大將軍,於唐光啓三年(887年)隨王審知兄弟入閩,以功得賜48000畝地,定居閩縣黃山桂陽(今城門陽廈村)在隨王諸將中所不多見。此後王鄭家族子孫均以「君臣萬年之交」美聲傳世。

據譜載:福城祖王宜之祖父王岳(1013-1063)乃建州開閩王氏後裔,南唐駙馬都尉、上柱國、一世祖王繼重之孫,宋康定庚辰(1040)舉人,任保定府容城縣知縣,以清廉愛民、除暴去害著稱,而後升為陝西巡檢,掌訓治甲兵、巡邏州邑、擒捕盜賊事務、為民除害,聲震朝野。

據祖上傳聞,時侯官文儒坊人,名儒鄭穆(1018-1092),官至寶文閣待制、國子監祭酒。他早知王岳為官廉正清明,為民除暴安良事跡,產生仰慕之情,流傳後世子孫。其間鄭穆子鄭畋為宋軍事推官,王岳次子王彬任刑部員外郎,雖互不隸屬,只因上輩有君臣萬年之交,因此有後來的王交之子、王彬之侄王宜贅於鄭畋女之姻緣故事。王宜世居於三坊七巷,繁衍後裔,滿門貴盛,成一名門望族。

據《三山志》卷三十一「人物類·科名」記載,鄭自德字資之,侯官人,鄭穆五世孫,畋之曾孫,昌之從侄,自誠之從弟。因而鄭性之(自誠)與本支九世叔祖王節屬同輩姻親,其所撰《墓誌銘》,有姻親關係。王節一生有二位狀元丞相為他撰譜序、墓誌銘,在開閩王氏家族中所僅有。

自宋迨元,明,清,福城藤山王氏共出駙馬1人,進士33人,朝官刑部尚書,禮部左侍郎,徽猷閣大學士,宣議郎,巡檢,巡按御使,奉政大夫等12人,知府(知州、同知)15人,知縣(縣令)20人,孝子6人。三坊七巷王宜家族繁衍昌盛,共有二十餘萬之眾,播遷八閩大地及,台、港、澳、東南亞、日本及歐美各地。其中台灣高雄、台北、台南、新北等有數萬人。其中佼佼者不勝枚舉。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