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文章
三山第一碑,天下四大碑之一!千年「迎春牛」習俗,就在福州!

三山第一碑,天下四大碑之一!千年「迎春牛」習俗,就在福州!

新春快樂!年年有餘!​
白馬三郎廟貌垂,慶城寺外舊盤螭;
刦灰不到荒棒地,此是三山第一碑。
——清孟超然

三山第一碑

「瑯琊王德政碑,俗稱「閩王碑」,在福州市慶城寺(路)閩王祠內。「德政碑」是唐天祐三年(906年)立,距今已1100多年。隨著歲月的流逝,石碑雖有一小部分已風化,但碑文仍清晰可見。碑文主要記述王審知主政福建期間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對外貿易等方面的成績。清代著名學者郭柏蒼在其《竹間十日話》中稱贊它為「天下四大碑之一」。

閩王祠

閩王祠原系閩王王審知故居,公元946年改為廟,宋開寶七年(974年)重修,現建築為明代所建,清末及民國初重修,1981年修復後對外開放,祠內有晚唐至明代的多個碑刻,古為「乞土勝地」,現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閩王·王審知


王審知(862—925)河南光州固始人,出生於農民家庭。在唐末農民大起義浪潮中,他參加農民軍,率兵轉戰南下佔領福建全境,五代·梁,封為閩王。在他治理下的福建,為著避免捲入中原「混戰」,定下「保境安民,發展生產」的方針,實行「輕徭薄賦,省刑惜費」政策,倡修水利,鼓勵墾荒,大大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出現了「夜半呼兒趨曉耕」的好現象。山區「草萊盡辟」,「至數千里無曠土」;沿海則到處圍海造田,福建耕地面積擴大很多與此同時,又興辦學校,建港口,積極發展海外貿易,由是國庫充盈,兩度擴展福州城市;並招撫中原著名知識分子和大量流民前來定居,共同開發福建,大大促進了福建經濟、文化的發展,被後人稱為「開閩王」。

德政碑·立碑

唐天祐三年(公元906年)閏十二月一日,哀帝李柷應福建百姓要求,勅建一座德政碑,立在他的住宅的門口,碑材為碳質貝頁岩,採自福建將樂,俗稱將樂石,碑身為圭形,通高4.9米,寬1.87米下承托在白色花崗岩的楕園形蓮座上。額題「恩賜瑯琊郡王德政碑」九字篆書,分三行書寫,兩面刻有雙龍圖案。碑文系祀部侍郎於兢撰,弘文館王倜書,文筆嚴謹書法精美,碑沿四周刻有花邊圖案。內容用銘與序兩種文體,記頌王審知家世和治閩政績,是研究五代·閩史的重要實物資料。王審知開發福建的政績,在閩人心目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閩王祠·歷史

公元946年,吳越錢氏據有福州,有感於閩王王審知德政深入民心,遂將王審知舊居略加修飾,辟為廟祀。宋開寶七年(公元974),錢昱就福州刺史之職,撰寫《重修忠懿王廟碑銘》,立碑於廟前,這方碑也是用將樂石雕刻的大碑,與德政碑東西對峙,相距二十餘丈,氣魄相當雄偉。至元代,祠廟的建築物都已倒塌,僅存一廳,改為「閩王境」,廟門也從東向出入。明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重建,在唐宋兩碑間重開祠門。這時,原有祠廟的大部份地基已被侵佔,原立在門前位置不動的唐宋兩碑,只好包在祠內了。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宋碑崩,將破片移嵌在祠後牆上。至今祠內有唐碑一,五代碑二,宋碑二,明碑二,這七方石碑,除唐碑(即德政碑)尚保持原有位置外,其他都隨著祠宇的修建而變動位置。

迎春牛


自宋至清,福州風俗,在立春前一天,太守(知府)率領下屬到閩王祠碑前「乞土」制春牛,然後抬著泥牛,鳴鑼開道,到四郊發動春耕。清葉觀國詩:「慶城寺畔望翔鯤,述德遺碑在磩存。見說年年春節到,一丸泥向廟前掀。」此習俗傳承千年,如今王審知信俗非遺文化將「迎春牛」習俗融入,弘揚千年前閩王王審知德政思想。

2023年癸卯兔年春節即將來臨,讓我們一起回眸,紀念王審知開發福建的功績。展望未來,祝福一年多來一直關注關心閩王紀念館公眾號的各位大賢新年吉祥!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