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文章
歷史深處的名人與福建 | 唐人街為什麼叫唐人街?

歷史深處的名人與福建 | 唐人街為什麼叫唐人街?

以下文章來源於僑號 CHINESEHORN ,作者李敏

僑號 CHINESEHORN
《福建僑報》創辦於1956年,每週五出版。聯結全球華人,弘揚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八閩鄉音,發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並在印尼、南非、匈牙利、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及台灣地區落地發行。

開欄語
福建有著「海濱鄒魯」「理學名邦」的美譽,又被稱為中華文化的「桃花源」,在中華文明的演進軌跡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八閩大地,影響歷史進程的傑出人才星羅棋布。

據此,本報推出「歷史深處的福建名人」和「歷史深處的名人與福建」專題宣傳欄目,深挖福建優秀傳統文化這座「富礦」,致力打造福建的名人IP, 從先賢划過的閃耀歷史星空感知文化魅力,汲取精神力量,廣泛凝聚海內外鄉親,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唐人街為什麼叫唐人街?與這個人有關          文 | 李敏


春節期間,遍布全球的唐人街到處張燈結彩,舞龍舞獅,濃濃中國年味,也是世界獨特的亮麗風景。
唐人街為什麼叫唐人街,不叫漢人街、宋人街?除了唐朝的繁盛發展這一宏大敘事的原因,或可以從王審知身上一探奧秘。
王審知,何許人也?一言以蔽之,「八閩人祖」,他帶動唐末中原人士大規模南遷閩地,構成今天福建人的主體。
主政福建期間,王審知開闢甘棠港,發展海外貿易,助推中國絲綢之路由陸地轉向海洋。

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也是中國海外移民之路。如今,海外僑胞大部分來自東南沿海的閩粵等地,其祖輩很多都是唐朝末年,跟隨王審知等人從河南固始遷到福建。
王審知把唐人的身份認知刻進了僑胞的遺傳基因里。一代又一代唐人在異國他鄉聚集、生根,唐人街因此形成。

唐朝一個河南人    成了千里之外的閩王

唐咸通三年(862年),王審知出生在今河南信陽地區(古稱光州)的固始縣城東60華裡外的分水亭鄉王堂村。他是戰國時期秦國名將王翦的三十四代孫,至王審知父輩已務農。不會有人想到,這個孩童的人生會在數千里之外蠻荒的閩地絢爛綻放。
唐朝末年,以黃巢起義為引爆點的農民起義軍風起雲湧,王審知和兩位哥哥一起參加了起義軍,帶領「十八姓氏」的固始鄉親一路南下,經江西入主福建。907年,唐朝滅亡後,王審知以固始人為主體,在東南一隅建立閩國,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方十國之一。909年,中原王朝後梁太祖朱溫封王審知為閩王。
時至今日,福建人的閒談中還會提到「老家固始」。
王審知第36代孫、福州市閩王王審知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長王詩潤說:「窮苦百姓出身的王審知,知道百姓最需要的是安居樂業。主政閩地期間,王審知主張‘寧為開門節度使,不做閉門天子’的理念,開四門學,廣興教育,傳播中原先進文化和農業技術,發展經濟,在戰亂的五代十國時期,開發了福建這片樂土,贏得‘紹越開疆’‘功垂閩嶠’的贊譽。」
唐末和五代十國時期,北方士族入閩避難者眾多。王審知招賢納士,任用唐朝的流亡文士。《十國春秋》記載:「賓至如歸,唐衣冠卿士跋涉來奔……」近代著名翻譯家、思想家、教育家嚴復的一世祖嚴懷先就是從河南固始遷居到福州。

▲閩王祠懸掛的五代十國時期南方十國及其勢力範圍地圖。
宋人朱彧《萍洲可談》載:「漢威令行於西北,故西北呼中國為漢;唐威令行於東南,故蠻夷呼中國為唐。」王審知就是讓「唐威令行於東南」之人,帶動北人持續南遷。五代十國時期,南方逐漸成為全國經濟的先進地區,人口數量也隨之超過北方,南重北輕的人口分布格局逐漸形成。

開鑿甘棠港助推絲路由陸轉海

「慶城燈燭夜輝煌,照見豐碑字幾行。」位於福州延慶路的閩王祠,是王審知的故居。推門映入眼簾的便是,被清代著名學者郭柏蒼稱為「天下四大碑之一」的恩賜琅琊郡王德政碑。

▲ 德政碑
德政碑記述了王審知的功績,碑文中寫道「閩越之境,江海通津。帆檣蕩漾以隨波,篙楫崩騰而激水。途經巨浸,山號黃崎,怪石驚濤,覆舟害物。公乃具馨黍稷,薦祀神祇。……達旦則移艱險,別注平流……仍以公之德化所及,賜名其水為甘棠港……」
公元898年至904年,王審知利用福州靠江面海的地理優勢,開鑿甘棠港,打開了福建海外往來的門戶,呈現「人煙繡錯,舟楫雲排」的盛況。

王審知第35代孫、福州市王審知研究會會長王忠義說:「甘棠港建立起北起遼海、東到高麗,南至三佛齊(今印尼蘇門答臘島),遠極阿拉伯的商路航線,一度成為中國海上交通的中心。」
唐代末年,陸上絲綢之路衰落,大量外貿由陸向海,甘棠港拓展對外貿易新航線,奠定了福建「海上絲綢之路」對外貿易的格局。甘棠港的開闢也使海運航道寬闊順暢,為後來建造大船、通行巨艦創造良好條件,積累海上航運經驗。據福建漳平市博物館原館長羅宜生查證,永樂年間,王審知後裔、著名航海家王景弘與鄭和一起七下西洋,完成人類史上空前的航海壯舉。
因其重要作用,唐天祐三年(906年),唐哀帝賜名甘棠港,並贈刻德政碑。

沿著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

「聽聞遠方有你,動身跋涉千里。」在王審知春秋祭奠、閩王(王審知)文化節和中原(固始)根親文化節等活動期間,僑胞會不遠千萬里回到福建,回到河南,慰藉鄉情。固始王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王曉明說:「每年10月舉行中原(固始)根親文化節,至今已舉辦10屆。很多僑胞回到固始尋根問祖,固始又被稱為‘唐人故里’。」
僑胞還會邀請國內的鄉親赴海外交流。據王詩潤回憶,2017年12月,「閩王金身」赴緬甸「巡安」令他印象深刻,此次「巡安」的路線圍繞仰光唐人街進行,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2017年12月,「閩王金身」巡安緬甸仰光景象。

從河南走到福建,又從福建走向海外,唐人成了僑胞骨子裡的身份認知。固始史志辦原主任王啓所著的《華人為何稱唐人》一 書,記述了僑胞由王審知在福建開闢的海上絲綢之路,逐漸遷播海外的歷史。
華僑大學講座教授、廈門大學特聘教授莊國土在《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海外移民》一文中提出「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外乃至東西方海上和平交往的大通道,也是移民之路。」莊國土認為,長期以來,福建引領了中國向海外移民的勢頭。
唐人街並非僑胞踏上異國他鄉的即刻結果,而是經歷數代持續移民方得以建立。
走多遠才能走到唐人街,一瞬間,幾千年。唐人街, 凝結幾千年中華文化精華,由無數個像王審知這樣中國歷史長河中的人物鋪就,在世界各地綻放。

感謝以下單位、機構為本報道提供支持和幫助:
河南省僑辦、河南信陽市僑辦、河南固始縣僑辦、固始王氏文化研究會;
福建漳平市僑辦、福州市王審知研究會、福州市閩王王審知文化交流中心。

來源 | 福建僑報
文 | 李敏
圖 | 王忠義 王詩潤 李敏
新媒體編輯 | 「同心福」融媒體工作室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