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遷台記憶系列《開閩世家閩台源流志》台北大稻埕 風土人文
遷台記憶系列《開閩世家閩台源流志》
台北大稻埕– 風土人文簡介 前言
台北大稻埕是台北市第二古老的地區,僅次於艋舺地區。自清代以降,大稻埕市街日益擴大,日據大正時期1922年將大稻埕地區分屬泉町、港町、太平町、永樂町、日新町、大橋町、上奎府町、建成町、下奎府町等九個行政區;1946年光復初期將上述九個町合併為兩區–延平區與建成區;1990年台北市進行區域改制,從原本的16區合併為12個行政區,將原大稻埕地區所屬的「延平區」及「建成區」,與大龍峒所在的「大同區」三區合併,區名沿用大同。為方便敘述,本文以原大稻埕地區為主,大龍峒地區為輔。
以下即簡介台北市大稻埕與大龍峒地區的地名由來、名勝古蹟、前二十大姓、地方名人、地區特色…等。
地名由來
1.大稻埕,清初康熙年間,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奇武卒社」的所在地。漢人於康熙末年遷徙此地,因水利之便,從事水田稻作,相傳入墾該地區的農民,曾公設一處用來曬稻穀的大埕,因而得名「大稻埕」,該場所於農隙時,則是農產品的交易場所。
在各種文獻記載中,平埔族奇武卒社的社名,或同名異稱,或同音異字,或改稱,而有奎母卒、圭母卒、圭母萃、圭母子、奎府聚、圭府聚…等多種寫法。
淡水同知陳培桂纂輯《淡水廳志》,於清同治十年(1871)印行,大稻埕地名首次出現於文獻中,例如,〈淡水廳全圖〉的分圖一,即有大稻埕、大隆同、圓山仔、錫口(今台北松山)、艋舺(今台北萬華)…等地名。
↑大稻埕、大隆同地理位置圖。(照片翻拍:《淡水廳志》淡水廳分圖一,頁5)
據《台北市志》記載,大稻埕建街,始於清咸豐元年(1851),自基隆移居大稻埕的林藍田,在今台北市迪化街一段,建築三幢店鋪,店號「林益順」,為該街店鋪之濫觴,林藍田從事貿易,與廈門、華北、香港…等地有業務往來。
清咸豐三年(1853)8月,艋舺地區發生分類械鬥,此即俗稱的「頂下郊拚」,因競爭勢力範圍而起衝突,聚居於下郊的漳州人與泉籍同安人聯合,向居住於頂郊的泉籍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發動攻擊,結果卻慘敗。於是,下郊的大批漳州人與泉籍同安人,舉族遷居大稻埕,並創建大稻埕地區新市街,今迪化街霞海城隍廟一帶即是由下郊遷徙此處而鳩建。
清朝道光、咸豐年間,台灣最繁華的地區有著「一府、二鹿、三艋舺」的排序。位於淡水河畔的艋舺(今台北萬華),在此時期的淡水河床深,巨型帆船進出便捷,往來海峽兩岸的船隻,均可直抵艋舺,致使艋舺人口日多,商務臻於極盛。然而,清咸豐三年(1853)「頂下郊拚」,使雙方損失不貲,艋舺市街亦元氣大傷,此後,又因淡水河泥沙淤積,港口淤淺,艋舺漸失航運商機。清咸豐十年(1860),淡水開港後,大稻埕逐漸取代艋舺,成為台灣北部的經濟中心,茶商、洋商、布商…等巨商,以及各國領事皆雲集於此,清代海關也設置在今民生西路底與環河北路交會處北角。
咸豐年間,大稻埕有泉郊、廈郊、北郊等俗稱「三郊」的船頭行,此郊商相當於今之貿易商同業公會,其貿易區域,主要是泉州、廈門、漳州、廣東、福州、寧波、上海、天津…等地,隨著時間與空間的推移,大稻埕地區商業經濟,日益擴大與繁華。
大稻埕於清乾隆年間,隸屬於福建省台灣府淡水廳淡水保,到清光緒年間,台灣建省後,隸屬於台灣省台北府淡水縣大加臘(蚋)保。日據時期隸屬於台北州台北市,日人將日益擴大的大稻埕地區,分屬於9個行政單位–「町」,町以下設「區」,區以下設「丁目」。
光復初期,大稻埕地區隸屬於台灣省台北市延平區與建成區(將日據時期原大稻埕地區9個町,合併成立延平、建成兩區)。1967年7月,台北市改制直轄,下轄16個行政單位–「區」,區以下設「里」,里以下設「鄰」,原大稻埕地區,分屬台北市16區當中的延平、建成兩區。1990年3月,台北市政府行政區再次改制,將原先的16區合併為12區,此時延平、建成兩區併入大同區,區名沿用大同。
2.大龍峒,位於台北淡水河與基隆河交界處,清初康熙年間,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大浪泵社」所在地。在各種文獻記載中,平埔族大浪泵社的社名,因音譯,或同名異稱,或同音異字,或改稱,也有巴浪泵、巴琅泵…等寫法。後為奎母卒社合併,改稱「奎泵社」或「雞泵社」。
本地區於清康熙乾隆年間已有漢人移墾於此,例如,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陳賴章墾號向諸羅縣申請墾照,諸羅縣所發墾給單有「北至大浪泵溝」之記載;《台北市志》封域篇亦記載,「清乾隆初年,漢人入墾此區漸眾,尤以泉籍同安人為多,至乾隆中葉,已正式成立大浪泵莊」。
清嘉慶七年(1802),地方人士依音韻取吉祥字,將莊名大浪泵,改名為「大隆同」,亦即寓意同安人興隆的吉利話。清道光年間起,大隆同的文風蔚盛,人才輩出,有「十步一秀,百步一舉」的美譽,例如,陳維英家族–老師府,在短短數十年之間,連續出了六位舉人,無數位秀才。清同治年間,文人雅士助興,將大隆同又改名同音異字的「大龍峒」,大龍,寓意賢才眾多之地。
↑台北市地形及行政分區圖。(照片翻拍:《台北古今行》頁16)
名勝古蹟
本文以大同區創建,肇基於清朝、日據時期的廟宇、教會、宗祠、宅第等名勝古蹟為對象,揀選舉例匯編簡介如下。
(表一).大同區名勝古蹟–廟宇、教會 王桂明匯編2023.2.3
現況地址 | 名稱 | 奉祀主神 | 創建/肇基時間 | 備注 |
大同區保安街49巷17號 | 大稻埕慈聖宮 | 媽祖 | 同治3年(1864)始建,1916年因市區改正遷建現址 | 見證大稻埕地區歷史發展,「頂下郊拚」事件後,媽祖本尊隨同安人遷此,為移民的信仰中心 |
大同區哈密街61號 | 大龍峒保安宮 | 保生大帝(大道公、吳真人) | 嘉慶10年(1805) 創建 | 祭典由繞境踩街、藝陣表演、酬神演出的傳統戲曲家姓戲、三獻禮、過火、放火獅等組成 |
大同區迪化街一段61號 | 台北霞海城隍廟 | 霞海城隍 | 道光年間初建,咸豐9年(1859),改建竣工於現址 | 香火鼎盛,信徒眾多,每遇祭典盛況空前,有「五月十三人看人,迎神賽會甲天下」之稱。 |
大同區大龍街275號 | 台北孔廟 | 孔子 | 光緒5年(1879)創建,1925年士紳倡議重建於現址 | 原建於城內的武廟旁,日據初期遭兵災。依古法重建,大成殿內八角藻井為中外人士所贊美 |
大同區南京西路344巷2號 | 台北 法主公廟 | 法主聖君 | 光緒19年(1893) 創建,1909年在現址改建 | 昔為大稻埕茶商所奉祀,今之廟身為五層樓,一樓系344巷車道,祭祀神殿在二至五樓。 |
大同區甘州街40 號 | 大稻埕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 耶穌基督 | 日據大正4年(民國4年1915)竣工 | 有「台灣茶葉之父」尊稱的大稻埕茶商李春生捐地獻建,教堂見證台北地區基督教發展過程 |
大同區貴德街44號 | 李春生紀念教會 | 耶穌基督 | 日據大正年間遷入(原址為大稻埕郵便電信支局) | 教堂周邊為劉銘傳建設台灣,發展近代交通、郵電、商務,及洋人活動、居留的主要區域。 |
資料來源:《台北市志卷四社會志宗教篇》、《台北市志卷八文化志勝跡篇》、《台北古今行》、《台灣古蹟全集(第一冊)》、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網站。
(表二). 大同區名勝古蹟–宗祠、宅第 王桂明匯編2023.2.6
現況地址 | 名稱 | 創建者 | 創建/肇基時間 | 備注 |
大同區迪化街二段243巷2號 | 太原堂王氏宗祠 | 台北市王氏宗親會 | 1937年基地購妥
1952年創建宗祠 1966年落成大典 |
1934年宗親會成立,1937年興工建祠前,詎料七七事變,日據台政府禁束,建祠因而擱延 |
大同區寧夏路27號 | 德星堂陳姓宗祠 | 陳維英、陳恕 | 清光緒十八年(1892)創建,1912年興工遷建現址 | 陳德星堂為台北地區陳氏大宗祠,甲午戰後日軍進佔台北,城內原堂址被徵用建造總督府 |
大同區延平北路四段231號 | 陳悅記祖宅(老師府) | 陳遜言 | 嘉慶12年(1807) 興建 | 陳家多人積極致力文教,使大龍峒名士輩出,地方人士尊為老師,稱其宅為「老師府」。 |
大同區重慶北路一段73號 | 全台林姓祖廟 | 在台林氏鳩資捐建 | 道光11年(1831)創建,光緒27年(1901)遷建於現址 | 甲午戰後日軍進佔台北,城內祖廟原址被徵用籌建總督府官捨及貫通道路,乃遷建於現址 |
大同區歸綏街303巷9號 | 大稻埕辜宅 | 辜顯榮 | 日據大正9年(民國9年1920)創建 | 日據時期華洋混合式豪宅,一樓鹽館辦事處,二樓為住家,具台灣生活變遷史研究價值。 |
資料來源:《台北市志卷四社會志氏族篇》、《台北市志卷八文化志勝跡篇》、《台北古今行》、《台北王氏大宗祠創建卅週年紀念特刊》、《台灣古蹟全集(第一冊)》、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網站。
↑台北王氏大宗祠2019年秋祭大典。( 王桂明 20190918拍攝)
↑台北王氏大宗祠位於松山機場航線上。(照片來源:《圖說台北王氏大宗祠》頁14、19)
↑台北大稻埕法主公廟 ↗大稻埕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王桂明 20150717拍攝)
前二十大姓
依據戶政司最近一次於2018年出版的《姓名統計分析》專輯記載,台北市大同區總人口數128,578人,該區前二十大姓人口數如下,
第1大姓,陳姓人口數16,989人(男8,448,女8,541);
第2大姓,林姓人口數11,839人(男5,853,女5,986);
第3大姓,李姓人口數7,797人(男3,836,女3,961);
第4大姓,黃姓人口數7,615人(男3,741,女3,874);
第5大姓,張姓人口數6,946人(男3,347,女3,599);
第6大姓,王姓人口數5,437人(男2,671,女2,766);
第7大姓,吳姓人口數5,011人(男2,487,女2,524);
第8大姓,蔡姓人口數3,678人(男1,765,女1,913);
第9大姓,楊姓人口數3,610人(男1,778,女1,832);
第10大姓,劉姓人口數3,173人(男1,526,女1,647);
第11大姓,許姓人口數2,833人(男1,343,女1,490);
第12大姓,鄭姓人口數2,645人(男1,311,女1,334);
第13大姓,郭姓人口數2,641人(男1,332,女1,309);
第14大姓,周姓人口數2,322人(男1,171,女1,151);
第15大姓,謝姓人口數2,204人(男1,068,女1,136);
第16大姓,葉姓人口數1,955人(男986,女969);
第17大姓,洪姓人口數1,579人(男734,女845);
第18大姓,高姓人口數1,530人(男746,女784);
第19大姓,蘇姓人口數1,529人(男747,女782);
第20大姓,廖姓人口數1,497人(男721,女776);
由上列統計資料得知,台北市大同區前二十大姓人口數,合計為92,830人(男45,611,女47,219),與該區總人口數128,578人相比,這二十大姓已佔該區總人口數的72.2%。
地方名人
台北王氏大宗祠–太原堂,位於台北市大同區,是雙北地區,甚至北台灣地區王姓宗親,精神上與信仰上的主要聚集點之一。茲感念王姓先賢為王氏大宗祠的辛勤付出,本文臚列大稻埕地區王姓名人之外,特地揀選舉例與王氏大宗祠相關先賢,齊納入簡介如下:(依姓名筆划排序)
(表三).台北大稻埕–王姓名人錄 王桂明匯編2023.2.12
姓名 | 出生 | 祖籍 | 事跡 |
王文霖 | 民國11年(1922) | 福建泉州惠安東門外後厝雅 | 幼學於故鄉「惠安公學」,來台自學經史,專攻漢學。於大稻埕開設永興祥商行、永興綢布莊,1970年拓設大千百貨,歌仔戲巨星楊麗花於開幕剪彩,業務極盛。歷任財團法人王氏太原堂第11-18屆董事長。 |
王木發 | 民國10年(1921) | 福建龍溪 | 成功大學工學院畢業,曾任職工礦工程師,後捨工從商,歷任「美源針織公司、櫻華工業公司」董事長,台灣區「制衣、毛衣編織」等同業公會理事長,於「財團法人王氏太原堂」第十屆董事長任內逝世 |
王玉慶 | 光緒9年(1883) | 福建泉州安溪石盤頭鄉 | 生於台北南港大坑茶農世家,其制茶經驗與理論豐富,32歲受聘為當時台北州制茶教師,本省茶輸出日本,南洋各埠,包裝商標悉用「茶業教師王玉慶監制」字樣,可見其聲譽。連任六屆太原堂監事。 |
王孝謹 | — | 福建泉州安溪 | 王孝謹1907年來台開拓市場,在大稻埕開設「有記名茶」,商號沿用其父親王敬輝於1890年在廈門開設的「王有記茶莊」,孝謹之子王澄清17歲來台接手事業,續傳第四代王連源,目前第五代接續經營 |
王尚三 | — | 福建泉州安溪長坑 | 1940年安溪縣府令其接任長坑鎮鎮長,前後凡五年,政績至今尤膾炙人口,《太原王氏通譜》為其著作,備承海內外宗賢及宗親的肯定與贊許,主編《台北王氏大宗祠創建卅週年紀念特刊》亦頗受宗親好評 |
王飛龍 | 光緒31年(1905) | 福建泉州安溪嶢陽 | 先生誕生於彰化鹿港,少歸福建,求學於「集美商科」、「廈門大學」,又留學東瀛「東洋大學」及研究院。歷任台北市民政局長,台北市議會議員、副議長,選補為「財團法人王氏太原堂」第十屆董事長 |
王泰友 | 光緒33年(1907) | 福建泉州安溪 | 自創「福記茶莊」於迪化街,聞名中外,色香味俱佳的「南港茶王」,即其親授學徒茶葉炒制的茶中極品,1946年至木柵指導「安溪鐵觀音」之炒制,1949年至鹿谷鄉,以獨創的半球法,指導凍頂茶之炒制。 |
王連河字圖景 | 光緒23年(1897) | 福建泉州安溪嶢陽 | 自創「新芳春茶行」於台北大稻埕,籌設「王姓宗親會」,敬祖睦宗,首捐巨資倡建「台北王氏大宗祠」,對於宗親事務,出力尤巨,深得族人尊敬與擁戴,歷任「財團法人王氏太原堂」第一至第九屆董事長 |
王雲峰本名王奇 | 光緒22年(1896) | 台灣台南人(祖籍待查) | 大稻埕知名電影默片辯士,曾任共樂軒西樂隊指揮,譜曲台灣史上第一首廣泛流行閩南語歌曲〈桃花泣血記〉,賞識推薦李臨秋,一起創作閩南語歌曲20余首,如〈自由船〉與戰後四大名曲之一〈補破網〉。 |
王瓏字朝清
號孝慈 |
光緒11年(1885) | 福建泉州晉江龍安 | 其父王惟昌系聞名對外貿易巨商兼煙草商,先生繼承父業後改營木材,開設新榮順木材行,興建大宗祠用地,出錢出力,由於對木材極為內行,大宗祠祖像所用樟木均由先生選擇。連任11屆太原堂監事 |
注:1.王姓名人錄,以台北市16區時期的大稻埕地區(延平區、建成區)為主,大龍峒地區為輔。
2.和王雲峰一起創作的作詞李臨秋,後來與鄧雨賢譜出風靡全台的〈望春風〉、〈四季紅〉、〈一個紅蛋〉等名曲,1970年代李臨秋交由林二重新譜曲的〈相思海〉、〈半暝行〉亦是傳唱名曲。
資料來源:《台北市志卷九人物志宦績篇》、《台北王氏大宗祠創建卅週年紀念特刊》、《台北文獻》直字第九十九期(大稻埕專輯)、《台北市安溪同鄉會特刊第二輯》、《李臨秋與望春風的年代》、有記名茶網站。
附註:
嘉義市北社尾王姓宗祠,興建於1919年;台南市王姓大宗祠,1935年11月落成,這兩處宗祠竣工年代都較早。台北王氏大宗祠於1952年農歷十一月十一日正式動土,1953年農歷四月初一興工建築祖祠,1956年農歷二月廿九日午時,開閩三王祖像開光典禮,因此,祖像所用樟木均由王瓏選擇,及神尊金身雕制完成的期間,約於1953-1956年之間,為台灣北部地區各縣市王姓宗親會或宗祠,最早奉祀開閩三王–潮公、審邽公、審知公三尊金身者。例如,今桃園市太原堂王氏宗親會,於1961年前後,由宗親集資雕制一尊唐忠懿王審知公金尊;基隆市王姓宗祠竣工於1982年,祭祀系姓始祖、固始始祖、開閩三王;今桃園市王姓宗親會,於2009年雕制一尊開閩王審知公金身;2014年新成立的新北市淡水王氏宗親會,於會館奉祀開閩三王三尊金身。
由此可見,王瓏宗長,對於台北王氏大宗祠–開閩三王祖像雕制的貢獻厥功甚偉。
↑大稻埕王、黃、謝、陳四姓家族合股開設的大千百貨。(王桂明 20150717拍攝)
地區特色
1大稻埕茶行與洋行
清咸豐十年(1860),淡水港正式開放港口對外通商,港口範圍由淡水河口上溯艋舺,後因艋舺一帶的淡水河床日漸淤淺,不利大船停泊,居於淡艋兩地之間河床較深的大稻埕,因此受惠起而代之成為對外通商口岸的淡水河內港。
大稻埕茶葉外銷與英商陶德(John Dodd或譯音杜德)息息相關,清同治五年(1866),陶德自福建安溪引進茶種、茶苗,貸銀鼓勵茶農種植,言明來年收成時將悉數購買,後為降低成本,不用長途運送廈門再制,改在艋舺設廠烘焙再制,但艋舺居民排斥外國人設洋行和茶工廠,因而改於大稻埕烘焙。此後,來自大漢溪、新店溪與基隆河上游產地的茶葉,藉由小舟駁運至大稻埕烘焙再制,大稻埕因此成為茶葉的再制中心,外銷的再制茶從此由大稻埕直接運銷他國,省去運送廈門的成本,大稻埕的貿易商業也日益興盛,茶葉,尤其是烏龍茶與包種茶,成為出口大宗。
清同治11年(1872),英商怡和洋行、德記洋行,看准商機,分別從淡水、打狗(今高雄)遷至大稻埕;此外,英商和德洋行、水陸洋行、嘉士洋行…、德商公泰洋行等諸多洋行,也陸續由安平(今台南)等地區遷至大稻埕,從事貿易。洋行大都兼營保險業務,有火災保險或運輸保險業務,也為貿易貨品多一層保障。
英商陶德引進安溪茶種、茶苗當年是1866年,至1894年這28年間,淡水港茶葉出口量大幅成長,當年出口概況舉例比較如下,
清同治5年(1866), 1,359.57(擔)(注:1公擔=100公斤)
清同治9年(1870), 10,540.11(擔)
清光緒1年(1875), 41,573.55(擔)
清光緒6年(1880), 90,485.88(擔)
清光緒11年(1885),122,730.31(擔)
清光緒16年(1890),128,628.91(擔)
清光緒20年(1894),136,825.79(擔)
日本據台之初,於1896年對大稻埕茶行進行調查,統計當年合計有252家茶行分布於大稻埕地區的30條街道內,其中茶行家數最多排名第一的朝陽街(今民生西路一部分)佔了46家,排名第二的新興街27家,排名第三的太平街23 家,排名第九的建昌街(今貴德街)則有11家茶行,如今傳統大稻埕茶行剩不到十家,1890年在廈門創設,1907年來台開拓市場,選在大稻埕開設的「有記名茶」就是其中一家,目前為茶行第五代接手經營。
筆者閱讀《台北王氏大宗祠創建卅週年紀念特刊》,留意大宗祠購地與興建捐款芳名錄,有多位人員其本身即從事茶葉事業,有開設茶行,也有教導茶葉炒制者,茲揀選舉例:
王連河,創設新芳春茶行;王孝梅,創設王瑞珍茶行;王玉慶,制茶教師;王連坡,初創碾米工廠嗣轉營茶商;王添丁、王進益、王水柳,合作開設文山茶行;王耀東,中立茶行茶廠廠長;王添祿,台灣總督府立茶葉專科,榮興茶行技士;王泰友,自創福記茶莊;王孝謹,有記名茶;王德,寶記茶行。
基於上列捐款芳名錄信息,筆者推論1953年第一次由宗親會在新芳春茶行主辦秋祭大典,以及1954年首次在王氏大宗祠舉行秋祭大典,日期都選在農歷9月22日舉行,應與大稻埕茶商的信仰中心「法主公」誕辰相關,法主公是清光緒年間,由祖籍泉州安溪陳姓茶商奉祀來大稻埕的家鄉守護神,後來成為公廟,由大稻埕茶商獻地捐款興建法主公廟,之後演進為與霞海城隍廟,慈聖宮媽祖廟,並列為大稻埕三大廟。
2建成圓環
昔日極為風光的建成圓環夜市,為飲食集中區,曾經高達97攤,有「傳統美食天堂」的稱號,主要就是圓環攤販以味鮮價廉的美食小吃為號召,如蚵仔煎、魚翅羹、炒牛螺…等最著名。
圓環夜市起源於日據明治32年(1899),統治當局進行市區改正,在今南京西路,重慶北路一段,寧夏路,重慶北路二段的交叉口辟為圓型公園,此後來公園納涼的人多了,無照攤販也來了,逐漸形成警察取締攤販的景象。後來圓環攤販組織「圓環夜市行商小販組合」,向日本警察局陳情請領營業執照,結束了天天推著攤子躲警察的日子,當時圓環夜市攤販於每天下午五點陸續進場擺攤,營業到子時十二點收攤散市。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當局下令停止圓環夜市擺攤,除了在圓環四周修築防空洞,並將圓環中央土地挖空為蓄水池,以躲避空襲及救火之需。台灣光復後,台北市政府拆除圓環防空洞,填平蓄水池之後,攤販又集結於此,生意更好,部分攤商逐漸發展為早上九點開店,深夜還有人吃消夜的長時間日夜營業模式。
然而圓環攤販在祝融的數次摧殘下,台北市政府雖曾積極規劃活絡圓環商圈再創生機卻數度失敗,例如由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設計,2002年新建的「建成圓環美食館」因為被認為不實用等因素,最後僅剩個位數攤商而商機盡失,黯然於2016年11月24日拆除美食館而畫下休止符!圓環再次重建成綠地廣場,並保留被列為市定古蹟的二次大戰時期歷史建物–大稻埕圓環防空蓄水池遺跡。
↑大稻埕圓環防空蓄水池遺跡。(照片來源:台北市文化局)
雖然圓環夜市盛況不再,攤商則轉移至圓環附近的重慶北路與寧夏夜市,台灣傳統美食還是吃得到,圓環夜市小吃依然飄香於圓環四周,來台北旅遊的各國人士,寧夏夜市就是口袋名單之一,可見當年圓環夜市的美食魅力無遠弗屆。
3年貨大街
大稻埕商業中心位於迪化街,而台北市年貨大街成為迪化街的代名詞由來已久。清光緒年間隸屬於台北府淡水縣大加臘保的大稻埕南街、中街、中北街、普願街,日據台北州時期改名為永樂町,光復初期將原大稻埕南街、中街、中北街、普願街、杜厝街…等改名為迪化街,隸屬於台北市延平區。
↑民國九年(1920)大稻埕地圖。(照片翻拍:《台北文獻》直字第99期,頁50-51)
1860年淡水港正式開港以來,大稻埕商業中心即佔地利之便,經由淡水河畔的大稻埕碼頭,批發集散轉運貿易物品。進口輸入品有中藥材,南北貨,瓷器、磚瓦等工藝品,以及綢緞、羅紗、絹布等絲織品;出口輸出品有茶葉,樟腦,糖,米,油,蓪草,藤苧…等物產。鄰近大稻埕碼頭的今迪化街因此發展為茶葉、南北貨、中藥材、布料、成衣服飾為主的商業貿易批發集散中心,時至今日,即使淡水河航運、茶葉、樟腦已沒落的情形下,藉由陸運替補,迪化街仍然是台北最繁華的南北貨、中藥材、布業集散地。
台北市政府為推動地方繁榮,1996年起歷年來皆於農歷年前舉辦年貨大街活動(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除外),即以原大稻埕中街,今民生西路至歸綏街的路段為年貨大街中心點,每年年貨促銷活動,帶來人潮也帶來錢潮,店鋪老闆和辦年貨的民眾皆大歡喜,樂開懷喜迎新的一年。
4波麗路餐廳
位於大稻埕新芳春茶行斜對面,民生西路314號波麗路本店,1934年創立,是台北市第一家西餐廳,也是沙龍文化的先鋒,以欣賞西洋古典音樂為特色,為生活西化的重要見證,在台北餐飲文化具重要象徵地位,據傳書畫家郭雪湖,楊三郎,作家呂赫若等諸多前輩藝文人士當時經常聚會於此,目前餐廳仍維持營業。
↑台北市歷史建築:波麗路西餐廳。(照片來源:台北市文化局)
參考資料
(1).《台北王氏大宗祠壬午年秋季祭典特刊》王福生王貴龍王世銓主編,財團法人王氏太原堂,2002年9月出版。
(2).《台北王氏大宗祠千禧年紀念特刊》王策民主編,台北市王姓宗親會,2000年9月出版。
(3).《台北王氏大宗祠創建卅週年紀念特刊》王尚三主編,財團法人王姓宗親會,1986年12月出版。
(4).《台北市安溪同鄉會特刊第二輯》汪濟誠總編校,台北市安溪同鄉會,1979年出版
(5).《台灣古蹟全集(第一冊)》關山情 主編,戶外生活雜誌社,1980年5月出版。
(6).《全國姓名統計分析》內政部戶政司編輯,2018年10月出版。
(7).《李臨秋與望春風的年代》黃信彰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2009年4月出版。
(8).《淡水廳志》同治10年(1871),陳培桂刊本,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6月出版。
(9).《圖說台北王氏大宗祠》王世燁王世銓王永鑫編著,財團法人王氏太原堂,2019年出版。
(10).《台北文獻》直字第九十九期(大稻埕專輯)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92年3月出版
(11).《台北古今行》李錫津總編輯,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編印,2001年2月出版。
(12).《台北市志卷一沿革志城市篇》曾迺碩總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8年出版
(13).《台北市志卷一沿革志封域篇》曾迺碩總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8年出版
(14).《台北市志卷四社會志氏族篇》曾迺碩總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8年出版
(15).《台北市志卷四社會志宗教篇》曾迺碩總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8年出版
(16).《台北市志卷八文化志勝跡篇》黎民敏纂修,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79年出版
(17).《台北市志卷九人物志宦績篇》曾迺碩總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8年出版
(18).《台北市志卷九人物志賢德篇》曾迺碩總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8年出版
(19).《台灣源流》98/99期 頁22-39〈台灣地區王姓祠堂研究〉王桂明 撰,台灣省姓氏研究學會,2022年5月出版。
(20).《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洪敏麟編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年出版。
(21).《認識台北王氏大宗祠》王世燁王世銓編輯,財團法人王氏太原堂,2008年出版
(22).《桃園縣王姓宗親會98年度會員大會手冊》,2009年12月出版。
(23).《桃園縣太原堂王氏宗親會101年度會員大會手冊》,2012年11月出版。
(24).台北王氏大宗祠網址:
http://www.taipei-wang.org
(25).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網址
https://culture.gov.taipei
(26).台北霞海城隍廟網址
https://www.tpecitygod.org
作者: 王桂明 台中市王姓宗親會族譜顧問
閩王紀念館台灣官網 www.wang-tobebo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