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文章
古之仙洲,閩鹽重鎮。固若金湯,雄鎮海門——浯洲金門

古之仙洲,閩鹽重鎮。固若金湯,雄鎮海門——浯洲金門

古之仙洲 閩鹽重鎮

固若金湯 雄鎮海門


廈門與金門一衣帶水

金門縣·歷史


金門縣莒光樓

金門縣,隸屬於泉州市,古稱「浯洲」、「仙洲」等,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為牧馬監地,五代時編入泉州,1915年1月正式設縣,以「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意而稱「金門」,轄區由金門島、小金門島(烈嶼)、大擔島、二擔島、東碇島、北碇島等12個島嶼組成,總面積151.656平方公里。

金門縣地處泉州圍頭灣與廈門灣內,屹立於台灣海峽西部,與中國大陸最近處僅2310米,位於九龍江出海口外,西與廈門島遙望,東隔台灣海峽與台中市相望,北與泉州市晉江市相望。東距基隆198海裡,東南距澎湖82海裡,距高雄160海裡,西距廈門18海裡,距離角嶼島僅1.8公里,離台灣島有210公里。

自古以來,金門多屬泉州府所轄,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始創縣治。金門一地在同安縣的歷史有著重要地位,有「無金不成銀」、「無金不成銅」的俗諺。

漢族人對金門的開發依據可考的史料始於晉朝。根據清代《金門志》的記載,晉代共有蘇、陳、吳、蔡、呂、顏六姓家族因躲避戰禍移居金門。

唐朝貞元十九年(803年),朝廷在泉州設置五個牧馬場,浯洲為其中之一,陳淵任牧馬監,此為金門島上設置行政機構之始。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十二姓隨陳淵入島開墾,陳淵因此而被尊為「開浯恩主」。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宋代大儒朱熹擔任同安縣主簿,在金門講學,並在燕南山設立燕南書院,鄉裡間求學熱絡,文風斐然一時,可見金門深受朱熹的教化,曾有「海濱鄒魯」之雅稱。立於乾隆四十五年(1708年)的浯江書院內設有朱子祠,以此紀念朱熹。

圖片金門縣文台寶塔,始建於明朝,當時為航海指針

王審知·鹽鐵使

金門民俗文化村

五代十國時期,閩王王審知為增加收入,開始在金門發展鹽業。據《福建省志》記載,王審知是第一個在金門設立官辦鹽業機構。在治閩期間,設立完整的鹽業體系。又從福建仙遊縣發現的一座銅鑄獅子爐上的填詞中得知,王審知之子王延瀚任過「鹽鐵出使巡官」,而王審知自己也曾擔任福建鹽鐵使。

閩國後期,僕射李仁遇也曾擔任過鹽鐵使。從當時五代閩國實行鹽業制度,鹽鐵使都是著名高官來看,鹽的收入在福建省財政佔有非常重要位置。至此,可以推論閩國對金門鹽業發展之重視,金門可稱為「閩鹽重鎮」。

公元913年王審知任命陳達為承事郎,到金門管理鹽業。陳達也因此成為金門鎮陽翟村陳氏開基祖。陽翟《浯陽陳氏家譜》指出:「始祖陳達公,年方十六,閩王王審知旁求元光後,公與兄通同往留通(從效)麾下,授節度史,加公承事郎,領王命,授鎮同安浯州鹽場。」

元朝建立後,在金門設浯洲鹽場司,官職從七品,是當時金門地區最高的行政機關。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令江夏侯周德興經略福建沿海,共設5衛12所。金門守御千戶所為12所之一,明兵部稱呼其為「金門所」、「中左所」,下轄峰上、官澳、田浦、陳坑4個巡檢司,後又增設烈嶼巡檢司。

金門王氏·簡介

2017年金門十三個王氏宗祠接駕閩王金身

金門王氏宗親概分為三大裔群。

一為山後裔派:
此派始遷祖璡公,系閩王審知公之第八世孫,於南宋高宗時由福建晉江播遷金門,派下衍居呂厝而東沙,東沙再衍出榜林、中蘭、營山、浦邊、下湖、藥井、西浦頭、前水頭、後浦、田裡‧‧及台灣與南洋。

二為珩山裔派:
始遷祖煥三公,為審知之第十八世孫,於明洪武十二年由福建同安遷居金門,派下分衍於後盤山、西山及後浦之東門為多。

三為何厝裔派:
始遷祖鳴衡公,亦審知公之裔,於明神宗萬曆年間由福建同安播遷來金,派下分居於何厝、尚義、西吳等社。

另有分居於後宅、劉澳、舊金城、田浦及零星散居其他各社者,皆因遷金時間較晚或再外移者眾而成為少數之裔派,然皆一本同源,不分彼此也。

閩王金身·千年首巡台灣


王金平大宗長到金門碼頭接駕

2008年1月9日至1月12日,「福州市閩王王審知金身巡安金門暨宗親文化交流訪問團」一行70人護駕由雪峰寺方丈釋廣霖率百餘僧眾開光的王審知金身,經廈金航線,搭乘「新集美」號客船直航金門開展民俗文化交流活動,這是閩王金身千年來首次巡安金門,也是大陸首個正式入台進行宗親文化交流的民間訪問團。增強了海峽兩岸鄉土情緣,也增進閩台兩地人民「八閩共祖、血濃與水」的深厚感情。

王金平大宗長、時任金門縣長李炷烽及王氏宗親會會長王炳川與宗親合影

王金平大宗長到金門碼頭接駕

王金平大宗長參加祭祖儀式

時任金門副縣長吳成典接見

王添泉理事長護駕巡安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