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閩王紀念館
解析閩王德政碑——千年唐碑 傳奇一生

解析閩王德政碑——千年唐碑 傳奇一生

千年唐碑 傳奇一生

恩賜琅琊郡王德政碑

恩賜琅琊郡王德政碑,俗稱「閩王碑」,在福州市慶城寺(路)閩王祠內。該碑是唐代最後一位皇帝唐哀帝李柷在906年賜建,王審知在位時修建,是最貼近歷史真實的,距今已1100多年。隨著歲月的流逝,石碑雖有一小部分已風化,但碑文仍清晰可見。碑文主要記述王審知主政福建期間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對外貿易等方面的成績。清代著名學者郭柏蒼在其《竹間十日話》中稱贊它為「天下四大碑之一」。

閩王紀念館公眾號將陸續獨家解析這座千年唐碑,展現閩王王審知的傳奇一生。

碑文記載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後,「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探討風生水起。然而,研究福建的「海絲之路」歷史,卻總是離不開王審知開闢甘棠港。

《恩賜琅琊郡王德政碑》載:「閩越之境,江海通津。帆檣蕩漾以隨波,篙檝崩騰而激水。途經巨浸,山號黃崎,怪石驚濤,覆舟害物。公乃具馨香黍稷,薦祀神祇。有感必通,其應如響。祭罷,一夕震雷暴雨,若有冥助。達旦則移其艱險,別注平流。雖畫鷁爭馳,而長鯨弭浪。遠近聞而異之,優詔獎飾。仍以公之德化所及,賜名其水為甘棠港,神曰顯靈候。」

解析

唐時,黃崎憑借良好的避風條件,地處閩越海路居中位置,成為北航海船交通「津要」。北上的閩船先到此駐泊,補充給養,再伺風開洋,可以大大降低航海風險。但黃崎周邊有巨石屹立大海波濤間,船隻因此多有顛覆,人溺亡。

閩王王審知命觀察判官劉山甫設祭天地,開浚黃岐海道。閩王命黃岳負責鑿港事宜。黃岳是「水利大夫」(曾任隋朝諫議大夫)黃鞠家族後裔,「博通經典,尤邃易象數之學。」(明弘治《八閩通志》傳記)。黃岳大師手下有一批技術人員,配合閩王軍隊及地方民工,負責在黃崎周邊清理礁石,由黃岳指揮,利用海水退潮的時候,用火柴堆在礁石上,點火燒石,使之加熱膨脹,讓漲潮時的海水澆之,礁石便可碎化,再慢慢地用鋼釺將礁石一個個地處理掉。前方努力開闢港道,後方全力籌集資金。閩王命薛念(薛令之五世孫,生唐咸通元年860年)主持辟港籌資事務,向各族宗親及祠堂、諸地商人富戶,為辟港工程捐款。黃岐辟港工程完成後,「賜名其水為甘棠港」。閩王命授張睦三品官,領榷貨務,發展對外貿易。閩國時期,與琉球、倭國(日本)、林邑(越南南方)、赤土(馬來半島)、真臘(柬埔寨)、婆利(印尼)、新羅(朝鮮)、三佛齊(蘇門答臘)、天竺(印度)等地均有商貿往來。

彼時,閩王王審知開闢甘棠港,發展對外貿易,為福建海上絲綢之路奠定堅實的基礎。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