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文章
大大屢次點贊的全能大咖!帶您鑒證不朽傳奇!

大大屢次點贊的全能大咖!帶您鑒證不朽傳奇!

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孔子《大學》

全能大儒——王陽明

大學之道我們可以歸結為:明德、親民、至善。基於此,我們不得不提到王氏的一位先祖——王陽明先生。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寧波余人,因被貶貴州時曾居住於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他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不僅是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還是軍事家;精通儒、釋、道三教。更是朱熹後的另一位大儒,也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心學」流派創始人,其學說世稱「陽明心學」。

《傳習錄》

王陽明的著作《傳習錄》闡述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觀點。

一、心即理:心,指的是我們的初心。理,是世界運行的規則。心即理是說世上所有的道理都在於初心。

二、知行合一:心即理只解決了理在哪裡的問題,但是如何理解我們看到的大千世界呢?這就要知行合一了。

知行合一的願意不是說知道就要做到,不是理論聯繫實際,而是說,知和行就是一回事,更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應該是「知行一體」,猶如一個硬幣的正反面,必然是同時出現的。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性的本體是一致的,知是內在的心性,行是外在的表現行為。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三、致良知:致良知是個復合詞,致知來自《大學》——致知在格物;良知來自《孟子》——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要先立志堅定,而日常行為無過不及。致良知就是要求我們明白天理,依天理而行,從心所欲不逾矩。

《傳習錄》最大的應用在於怎樣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歷練自己的良知,做事依良知而行而不受外界各種干擾,講究問心無愧,便能堅持到底。並且知行合一,想到便要做到,避免空想;做的事要思考背後的道理,實踐出真知。

王審知的「知行合一」

時光倒流,回到唐末五代亂世,讓我們一起來見證,王審知三兄弟起義,開閩、治閩過程中「為民思想」的初心認知與實踐堅持。

唐末五代時期,中國群雄並起,戰亂頻乃,民不聊生。唐僖宗中和元年(881),王審知和他的哥哥王潮、王審邽投靠王緒在壽州起義,率「光州兵」和「壽州兵」南下,經江西的九江、南昌、南康,沿廣東北境,進入福建的汀州、彰州一帶。

為百姓計,走上起義之路

王審知的起義思想便是為百姓計。當封建統治階級窮兵贖武,窮奢極侈,逼得民不聊生的時候,他就不得不「官逼民反」,走上起義的道路。當時王審知的「光州兵」屬秦宗權麾下。秦又迫「徵繳租賦」,王審知等人為「百姓計」,不忍橫徵暴斂,因此只好避開與秦宗權的一場惡鬥,南奔到福建來。這是王審知起義思想的可貴之處。   

鑒證初心,竹林兵變奪兵權

在南奔途中,王緒以「道險糧少」要驅散起義軍的隨軍家屬。審知兄弟不聽,當時審知兄弟的母親董氏也是家屬之一。

王緒召審知兄弟說:「軍皆有法,未有無法之軍。汝違吾令而不誅,是無法也」。審知兄弟反駁說:「人皆有母未有無母之人,將軍奈何使人棄其母」?王緒大怒,下令要殺董氏。王潮、王審知、王審邽皆說:「潮等事母如事將軍,既殺其母,安用其子,請先母死!」審知兄弟的話激起起義軍將領對王緒的普遍憤怒。王緒才不敢下手。

但自此矛盾日益加深。至南安時,王緒更是濫殺無辜,連他的妹丈劉行全也不能幸免。於是人人自危。為了自己和部將們的生存,審知兄弟又挺身而出,策劃了一次「竹林兵變」,奪得兵權。

此次的兵變奪權,是天命與歷史的選擇,更體現王審知起義過程中始終堅持的為民思想,若不是三兄弟的堅持,或許起義軍中多少的無辜家屬將被拋棄與屠殺。起義若是脫離了為民的初心,勢必將面臨失敗的結局。

圖片

定泉州,救人民於倒懸

之後泉州父老張延魯等人攔道哭訴泉州刺史廖彥若貪暴罪責,泉州人民水深火熱的苦衷,請審知軍馬圍泉州,解救泉州人民於倒懸。當時王審知的兵力不足,又剛除了王緒權力,正想回兵光州,但為了泉州人民計,他們又一次面對強大的殘暴的泉州刺史廖彥若,發動進攻,在泉州人民的配合下,果然大獲勝利,接著便是「招懷離散,均賦繕兵,吏民悅服」。所以可以說,王審知起義是為人民而起義的。

「保境安民」治閩理念

王審知入閩之後,便有了一種「保境安民」的治閩理念,正如《十國春秋》所說:「還流亡,定租稅,遣使巡州縣,勸課農桑,交好鄰道保境息民,皆安焉」。

這種理念是有其時代背景的。當時群雄的割據和朝廷的征討,幾乎像走馬燈一般的打來打去,置生靈於塗炭。王審知不喜歡這樣的戰爭。自王審知接王潮為福建留後後,始終不肯為了個人的功名而影響福建人民的休養生息。他始終對李唐王朝稱臣,具表奏請。李唐王朝不但對他不以兵戎相見,還屢屢加封,為刑部尚書、威武軍留後、金紫光祿大夫、本軍節度等。

與其相反,同期間北方的幾個節度使稱王稱帝的不乏其人,但年年都在戰爭的死亡上掙扎,不但苦了自己,而且害的是人民。

為人民,不逾矩

「寧為開門節度使 不作閉門天子」

朱溫篡李唐政權,各地節度使也紛紛宣告稱王(或稱帝)獨立。與他不合的文武官員盡被他貶謫,以至於殺害,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迫得北方連年混戰,大開殺戒,民不聊生。於是士族之家,結伙南下到福建來安居。其中著名的有韓偓、楊沂、王倓、王倜、王標、李洵、王滌、王拯、崔道融、楊承修、楊贊圖、歸傳懿、黃滔、徐寅、陳耒、鄭良士、翁承贊、黃納裕等一大批人。

福建就因為王審知奉行的是「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的政策,所以有了一片和平的、明淨的天空,使人民安居樂業。這不能不說是王審知的豐功偉績。

表面看來,起義思想和保境安民思想是相反的兩個極端,對人來說,似乎是性格和思想都完全不同的兩個人,但在具體的王審知身上,卻和諧的統一了起來。這個統一的紐帶便是:為了人民的利益。也就是這個原因,王審知成了一個經得起歷史考驗的正面人物,至今為海峽兩岸所有口皆碑。

「寧為開門節度使 ,不作閉門天子」是閩王王審知的精神,也是他堅持初心、為民謀福祉的精神,更是海峽兩岸萬千後人所崇敬的精神。海峽兩岸的文緣、血緣、史緣永遠割不斷。中國振興,兩岸統一,需要「知行合一」的精神,「知」,中華有魂,「行」,國民安泰;有知行合一,才有國家振興,才有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才有中華兒女萬眾一心,才有祖國統一。

發佈留言